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比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制度变迁

http://www.CRNTT.com   2012-06-04 10:05:07  


 
  制度与文化,可谓中国知识界的一个纠结。这个纠结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推诸历史,还是“五四”时期,鲁迅等人出于对国民素质的否定,认为制度怎么变换都没有用。只有改革国民性才是那个时代的“第一要着”。鲁迅的观点对今天的中国知识界依然有很大影响。经常有人从文化素质的角度批评国民如何如何,全不顾人的素质其实是制度环境的产物。当然,当下也存在着另一种偏差,过分看重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作用,认为只有回归传统即儒家道统,才能真正推进今天的改革包括政治改革。

  国民素质的表现,制度与文化,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制度。传统文化是纵向汲取,但制度却是横向规约。一个恶劣的制度,完全可以打断正常的人性和正常的文化传统,从而导致与这种制度相吻合的人性扭曲。试想,威权体制的国民党,推行满足其制度需要的告密文化、揭发文化和监控文化,传统文化中或曰人性中人与人相处的温良恭俭让哪里还会有它的彰显。

  传统文化是个筐,好坏都在里面装,儒家是传统,法家也是传统。至于国民素质更多是体现传统文化中优的一面,还是劣的一面,就在于该时代的制度环境如何。所谓制度,打比方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游戏规则。如果打扑克都需要一个游戏规则,否则玩不下去;那么,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一种制度设计和安排。1937年胡适在《大公报》发表星期论文《我们能行的宪政与宪法》,就制度作过这样的描述:“民主宪政不过是建立一种规则来做政府与人民的政治活动的范围”。这种规则“就如同下棋的人必须遵守"马走日字,象走田字,炮隔子打,卒走一步"的规矩一样;就如同打麻将的人必须遵守麻将规矩一样;就如同田径赛的人必须遵守田径赛规矩一样。”问题是,规矩如何制定,并非取决于人的素质;但它一旦制定尤其是如何制定,却可以左右包括素质在内的人性。在一个谎言成性、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制度环境下,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一面很难在国民素质中得到普遍的体现,因为它直接与每个人的利益甚至安全相冲突。换言之,只有在宪政这种人民权利得到正常保障的制度环境下,人性的表现才是正常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一面也才得以正常彰显。因此,从制度改造的意义上,胡适明确地说:“下棋的人犯了规矩,对方可以纠正他;打麻将的人犯了规矩,同桌的人可以拒绝承认;田径赛的人犯了规矩,同赛的人可以请求评判员判处罚。这就是小规模的民主宪政。”

  今天,不是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民主宪政,而是没有制度层面上的民主宪政,就很难有传统文化的优良传承。毕竟复兴传统,回归人性,本身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在一个世纪以来关于国民性、传统文化和制度的论争中,胡适的论述始终着眼于制度,我认为他抓住了问题的肯綮。因此,以制度视角来看韩寒的博文以及罗教授的博文,方才触及问题的根本。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