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王国维: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正常死亡

http://www.CRNTT.com   2012-06-09 09:08:14  


 
结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正常死亡

  中国本无“知识分子”一说,这个词是法国人的创造,它包含了三个条件:专业素养、参与意识和批判精神。新中国以前的读书人没有这个概念,基本上都是用“仁义”之说来解释和定位自己的生命历程甚至是学术价值,而这个仁义又从来都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概念,经常会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变脸;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形成中国知识分子自我完善的借口和死因,这种情状很类似于索尔仁尼琴真实的性格特征:软弱的个人认同,而罗振玉、赵万里和陈寅恪等一干人(重点在三个人的生命历程里所展现的不同观念和行为)等“炮制”王国维之自杀又正如索翁写《古拉格群岛》,用作品平衡了自己的宇宙。但这个密码锁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和苏联体制下的索尔仁尼琴又有差别,其差别显然不在专业素养和参与意识,而是这个批判精神。

  古拉格群岛的故事开始于1923年,索洛维茨基群岛上建立的第一个特别劳改营,同年,王国维接受清朝逊帝溥仪的任命担任“南书房行走”,年末,《观堂集林》二十卷初刻完成。

  一个艺术家的自杀要远比一个研究历史的知识分子自杀可靠得多,这似乎可以为陈寅恪先认为王国维是“殉清”之后,继又提出“殉文化”的论调,这一行为提供解释;这就将王国维的死从单纯的政治理想上升到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和绝对意志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将王国维定位成“自杀”,且为“近似于知识分子式悲剧”在理论上存在一种自我满足式的嫌疑,所有的证据和确认环节都存在重大利益人。 

  王国维的“自杀”在动机和“证据”层面上存在很多逻辑上错误和他者的诱因,这就使得“自杀”成为一桩可疑的文化事件。无论王国维是“自杀”还是“被自杀”,都是一场被公众解释系统美化过的历史悲剧。而这桩文化事件从个人悲剧层面的真正升华,显然是在今天。

延伸阅读:

生前身后事: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杀前后

  文章摘自:《国学大师之死》 作者:同道 
  
  本书简介:本书从十三位国学大师之死(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时代背景、临终遗愿、死后哀荣等)为出发点,全面梳理了近代中国各个历史转折点以及百年中国的命运沉浮,全面解读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国学大师们的文化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激烈冲突,以及他们在时代变局中所作出的历史抉择……

  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冯玉祥、阎锡山先后易帜,京师震动。

  四五月间,革命军下徐州,冯玉祥引兵出潼关,在河南为奉军击败,河北、山东情势非常危急,时局可谓一夕数惊,北京各界大为恐慌。

  此时,清华大学校园内尚属安静,国学研究院刚刚评定完学生成绩。

  6月1日,国学研究院第二班毕业。中午,王国维参加了师生叙别会。

  宴会上,王国维为门生谢国桢及其朋友着青在扇面上各题诗一首,后又为同学们侃侃而谈蒙古杂事。自从1925年接受清华教职以后,王国维改攻西北地理和元史,两年来著作颇丰。平时十分缄默的王国维,此时似乎兴致非凡,学生们很受感染,觉得老师正当盛年,学养深厚,治学兴趣如此之高,日后如能继续受教,定当收益良多。席间有个别学生有感时局动乱而发叹息,但并没有影响到整个聚会的氛围。

  午后,宴会结束,王国维拜访陈寅恪,两人同属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列。

  当晚,学生刘节与谢国桢去了王国维家里 清华西院18号,问疑阴阳五行的起源,并讨论日本人研究天干地支的得失问题。其后,说起眼下的时局,王国维神色黯然,说到冯玉祥即将入京,张作霖想率兵总退却以保卫山海关以东地区的时候,王国维说:“北京日内有大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