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农村“就地城市化”的西辛庄实验

http://www.CRNTT.com   2012-07-06 10:17:46  


 
  【作用】

  “就地城市化”可破解城市化“非典型化”

  李连成的担忧,实际上正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令人担忧的一面。

  著名学者蔡昉先生在其《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经验历程和经验分析》中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具有“非典型化”的特点,“即被统计为城市常住人口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没有享受到城市户籍人口相同的社会保障”,从而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不稳定性”,“无论是经济周期因素还是最终预期,没有获得正式市民身份的农民工及其家属,仍然把农村老家作为自己的归属”,“由于城乡消费模式的差异,没有归属感的农民工及其家属,仍然按照农村的模式进行消费储蓄,不能发挥城市化促进服务业发展和消费需求扩大的功能”。这种“非典型化”的分析,和李连成的担忧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实际上说明了用农民工进城务工这种单纯的人口流动来带动农村城市化的不合理性。

  无疑,李连成建“村级市”的“就地城市化”,为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模板,它对破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非典型化”提供了一种可能。

  事实上,西辛庄村就是一个“就地城市化”的样本,合并15个村庄筹建的西辛庄市如果“克隆”西辛庄的发展模式,则无疑让人思路大开。

  【背景】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无法阻挡

  对于“村级市”的出现,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昌平曾表示“我使劲顶”。据李昌平的分析,我国现在大约有55万个村庄,30年后,大约有10%的村庄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大约有60%的村庄会成为“空心村”,最终会演化为大农机作业的农区和专业化养殖牧区;大约有30%的村庄会发展成中心村或中心镇。无论是那10%的被融入城市的“城中村”,还是那30%的发展成为中心村或中心镇的“新农村”,“我期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能成为“村级市”。

  【现状】

  农民失地而进城催生了“逆城市化”

  李连成“就地城市化”的发展理论,现实的探索意义无疑巨大。

  目前,中国城市化主要采取的是一种单一的模式,即自上而下的、“被规划”的被动模式,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民失去土地而进入城市务工,或者大量农村劳动力拥入城市。但这样的模式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过度的城市化带来了人口密集、就业困难、交通拥堵、资源紧缺、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

  在这诸多的问题面前,长江三角洲、京津塘、珠江三角洲等地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大批的生活稳定的中产阶级已开始从城市迁移到了郊区和农村居住,因为那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且住房便宜,很适合人们的居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根本区别;与此相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产业的兴起,也使部分二、三产业有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这种现象,实际上已成为“就地城市化”的重要依据和参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