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跨越“邻避”陷阱 | |
http://www.CRNTT.com 2012-08-03 08:16:54 |
不难看出中国版邻避与其他国家地区既存在共通性,又有独特之处。具体而言,当下中国的邻避现象可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城市化建设,公共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能源供给以及垃圾处理等扩容所带来的邻避现象;二是全局性或者地域整体性产业布局、选点造成发展“成本”,并由此引发邻避现象。这些产业包括核电、火电、炼油、石化以及造纸等。此类工厂会为全国或某一地域带来可观经济效益,但是其污染等外部成本却需要由设施附近的民众承担。近年,无论厦门还是大连,或者其他某些二、三线城市出现的邻避现象均可归属此类。 文章认为,中国邻避问题特殊之处在于,由于当下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实际扮演的主导性角色,导致地方政府往往取代相关利益方成为民众抗议对象,使得原本的企业—民众—政府三方博弈简化为官民两方博弈,由此产生的冲突常常也比其他地区激烈。而另一方面,如果政府顺应民意撤销合同,下马项目,于相关企业而言,又有失公平,是对市场规则乃至法治的破坏。 实际上,在前现代社会,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工业化,都无从谈起。而在计划经济时代,民众在全国一盘棋,个体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的社会管理思维和运行逻辑之下,民众是很难表达利益诉求,争取属于自己和所在社区的相关利益的。所以可以明确,邻避现象属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文章表示,解决邻避问题,首先要转换经济增长模式。要让政府从“全能政府”真正回归到公共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正如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所指出,既要避免政府“过度管制”和“包揽一切”的旧模式,又要防止形成“泛市场化”和“甩包袱”的倾向。政府应该在民众与企业的利益博弈中,当好裁判员,仲裁员、调解员,在公共服务中当好服务员,将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