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教育改革不宜摸着石头过河 | |
http://www.CRNTT.com 2012-09-19 11:48:31 |
1912年,民国初立,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即在《临时政府公报》第13号上提出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倡导“五主义”教育,并用人的身体做了形象的比喻,即“军国民教育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肠胃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身;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虽然所用概念、术语不同,但现代中国的教育家们大体上都认同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过,教育内容上的基本共识并未解决教育行政、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上的诸多争议,以至于中国现在还在探寻“教育改革”之路。 教育的对象虽以青少年为主体,但教育事业本身却是成年人的领域。正如所有的“改革”一样,教育改革的公开理念、论证和目的都是美好的。但一种缺乏方向感和现实考量的改革方案却往往南辕北辙,离它的设计初衷越来越远。 比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教师节讲话中提出要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倡导教育家办学,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包括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行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和监督,倡导教育家办学等。但随即有评论者指出,2012年教师节前夕,上海市教委传来消息,从今年开始,上海中小学教师资格在首次注册后将不再是终身制,或改为每五年注册一次。继医师上岗资格证取消终身制后,教师也不再是“铁饭碗”。在一个泛行政化的国度,教育的“去行政化”是否意味着教师地位进一步边缘化?新的“改革”是否意味着对教师的又一轮折腾? 在当代中国,教育这一百年大计既吸引亿万目光,又的确难以妥善安顿,主要的困难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由此导致了逐渐蔓延的自私冷漠和玩世不恭心态。梁漱溟先生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育“生命力”,启发“人心向上”。这就需要学校教育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并且产生追求这些美德的动力。 但如今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距离就像新闻联播与微博帖子之间的差异,部分大学生或许可以在这种张力中训练出更好的平衡能力,但中小学生却很容易陷入迷茫。如何培养少年学生的品德、锻造他们的性格,是当下中国教育面临的难题。所谓“素质教育”,其实还是一种外在技能的训练,而不是内在品质的培育。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入手便讲知识技能,专在用上求,忽略了生命的本体,结果无体亦无用 。”这种批评对今日之教育仍十分贴切。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