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消费莫言众生相

http://www.CRNTT.com   2012-10-30 14:13:35  


 
  体制内身份并没受排斥

  莫言在国外出版的有些小说,和在国内的版本略有不同。译者葛浩文称,他翻译所依据的《丰乳肥臀》的稿本,就经过了作者的再加工,对1996年在国内出版时遭遇的增删做了重新修订,交到他手里的“是一个更简洁、电脑打印的稿本”。

  在西方,莫言的体制内身份,并没有评论家引为排斥的论据。作为中国首位合法的诺贝尔奖得主,他更多被当成一名“身在体制内部的体制批判人士”接纳。

  在2005年发表于法国《世界报》上的一篇文章里,莫言记述了在1937年观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时的体验:周围的人都在为片中女主角的悲剧命运哭泣时,他感到不可理喻的“荒谬”,“差不多忍受了同等苦难的观众,怎么可能看到比我们还惨的生活而为之哭泣?”他最终得出这样的观察,在“文革”中“人们丧失的不仅是生活的自由,还有感受力的自由”。

  而这一点,正是厄普代克、史景迁等西方知识分子进入莫言作品的切口。厄普代克在给《丰乳肥臀》所写的评论中,曾提到,“莫言作品的低俗闹剧和粗野淫秽的表面之下,那种道德风险反而消失了。尚未被拖垮的读者在疲惫中所忍受的,是上个世纪中国人生存的连绵苦难。”

  2008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在评论莫言的力作《生死疲劳》时,甚至从“小说描写的许多性纠缠中”看出了“反政治的激情”。他进而预言,“如此看来,中国的小说正在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小说作者也在主张新的表达自由。”

  他的小说艺术成就在西方读者中所引起的争议,在于他不同于传统、陈旧的语言叙事风格。热情的西方译者在把莫言比作拉伯雷或狄更斯式“粗俗、大胆、幽默的语言大师”时,也承认“他那种中国民间传统讲故事的方法,有时也会显得啰嗦”。 厄普代克在评论莫言泼墨奔放而旁枝错杂的文体时,就曾下过这样的论断,“中国小说或许由于缺乏维多利亚全盛期的熏陶,没有学会端庄得体。”

  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长彼得.英格伦(Peter Englund)在今年10月11日文学奖最终揭晓时,表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还特别推荐了其早期作品《天堂蒜薹之歌》,而这部社会批判作品受到当时的政治风波影响,一度只能在港台出版。

  记者_荷李活

  加西亚.马尔克思的作品《巨翅老人》描述了一个长着翅膀的老人跌落人间,人们络绎不绝赶来看热闹,尽管他看上去完全不会任何魔法,但是包括那个地方的房主、赶来搭台子做生意的人全赚得盆满钵满。

  这像是一个喻义。莫言曾坦言魔幻现实主义对他影响非常大。现在,由于诺奖,魔幻现实主义开始走进获奖后的作家自身。

  在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前后,至10月15日中午12点,新浪微博的调查数据显示,有19849人表示在此之前不知道莫言是谁,占被调查的24538人中的80%;但获奖消息甫一公布,莫言得到万众关注,各行业迅速行动,一条以莫言为核心的利益链条正在蓬勃生长。而这一切,发生得那么快,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