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罗天昊:深圳未来在大陆不在香港

http://www.CRNTT.com   2012-11-30 10:24:48  


 
深圳的希望在广阔内陆

  从全国棋局而言,深圳向产业链的高端进发,出路亦不在本土,也不在香港,而在广阔的大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东南沿海发达,而中部和西部相对落后。在中国的改革设计中,以先富带动后富的策略,既造就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角等发达地区的起飞,亦直接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天倾地陷,根源于此。

  共同富裕,在社会领域的要义是各个阶层共享改革成果,但是,就中国的区域经济战略而言,共同富裕,与中国区域发展的均衡战略命同一线。改革前30年,中国实现的是率先发展沿海的战略,是为鼓励先富。而未来,在后3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将更多致力于中西部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国的整体性飞腾。

  在此过程中,产业转移被赋予了中国从先富到共富转变的战略使命。

  目前,由于中国辽阔的疆域,以及丰富而多元的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转移是从三层面进行的。

  最为直观的产业转移,是从沿海区域向中西部区域的转移,如,江西如安徽成为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湖南与江西,广州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河北等地承接来自环渤海三角的产业转移。

  前年,皖江城市带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后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批覆时间上,两大战略区仅相差一个月,而且完全同日,引起了广泛的联想。

  皖江,鄱阳湖,一个是安徽的精华,一个是江西的灵魂。在未来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方面,将不可避免地短兵相接,掀起“江湖之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为保护生态,必然有所牺牲,在有限发展领域内,成非常之事,必须非常之机,鄱阳湖的未来,需要出奇制胜。而皖江城市带,其顾名思义,即要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两者虽是都是要实现飞跃,但是却并不同途。

  第二个层面的产业转移,是在同一个经济区内,发达区域向后发区域的转移,最典型的就是广东省内的珠三角向非珠三角区域的转移。一直以来,珠三角的发展与广东其它区域的发展差距巨大。广东的协同发展,已经显得非常紧迫,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珠三角城市普遍发展缓慢,产业升级难以完成,战略腹地受限,这个时候,珠三角向非珠三角地域的产业转移,已成必然之势。

  在珠三角的三个角地,东角河源,北角韶关和西角湛江, 被形象地称为“珠三角的三角”,这个三角是承接珠三角产业的首要之地,而其普遍的崛起,几乎相当于广东的整体崛起。

  这几个三角地又各有特色。河源因为是广东的水源地,发展传统工业受限,因此其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来自深圳的高新技术;韶关因为有重工业基础,因此其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是来自东莞和广州的轻工业,以此中和轻重工业比重;而湛江则因为是南方大港,主要吸引大型重化工业,发展临港工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