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网络时代的中国式“扒粪”

http://www.CRNTT.com   2012-12-17 19:27:13  


 
  官员的“网络恐惧症”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调查报道,张志安认为“网络扒粪”的效果有限,“相对于专业记者集群化、深入内部的调查而言,人肉搜索只能算是‘小扒粪’,网络上很多言论严格来说甚至不能说是‘扒粪’,大部分网友只是在吐口水。”张志安总结了网络事件发展的模式,一般是草根网民以“悲情”或者“愤怒”爆料,意见领袖转发,随后引起公众围观,最后由传统媒体跟进。“传统媒体的调查报道内容比较扎实,有定海神针式的效果。”

  然而,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扒粪的效果都严重受到环境的影响。“死猪不怕开水烫”,张志安认为现有环境下,舆论监督最多只能解决一些点上的问题。央视关于“毒胶囊”的调查被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率先爆出,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打击毒胶囊的运动。网络的出现,突破了传统体制化媒体在报道上的垄断,也打乱了报道安排。从这点上看有助于监督效果的突破。

  不过,媒体扒粪要凸显效果,必须得到体制回应,启动相应调查或者行动,才可能解决问题。同样是2003年,“孙志刚事件”导致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但另一起同样引起巨大影响的劳教人员“张斌受虐死亡”事件却丝毫没有撼动同样久受诟病的劳教制度。

  在陕西省纪委公布调查结果前,网络舆论研究者、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对于“表哥”杨达才事件的迅速遇冷颇感无奈:“‘表哥’事件把爆料和压力信息释放后,需要有关部门接手,没人接招,网友可能转向其他热点或继续深挖……没有结局的结局消耗的总是公权公信力,但网民不曾忘记,在下一轮同类事件中情绪将叠加爆发。”

  位居正厅级的“表哥”因为网络“扒粪”而落马,此类事件在中国实属罕见,应是近来被网络“扒”下马的最高级别官员。从积极方面解读,此举有利于弥补以往“扒粪”落空而流失掉的公权公信力。

  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官方开始以开放的态度面对舆论监督,然而也正是官员们在情绪上最抵触“网络监督”,官员们的“网络恐惧症”在调查研究中得到证实。上海学者邬思远调查后发现,对于“网络监督是公民行使的正当权利,应受到法律保护”这一观点,在领导干部、学生、工人、机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中,领导干部的赞同度最低。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