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肖鹰:赵本山的退出是央视春晚利好

http://www.CRNTT.com   2013-02-04 11:52:01  


 
  第一,“小品”作为艺术类型,是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等早期央视春晚演员将艺术院校训练学生的“片断表演”类型化的产物。早期春晚小品的表演手法、风格本是多样化的,充分反映了表演艺术的手法、风格的丰富性。但是,我们看到,“赵本山小品”把小品表演艺术几乎完全压缩为以对白误会抖包袱来推进表演、产生“笑果”的“说口”。也即,“赵本山小品”是小品表演艺术的萎缩和单线条化。

  第二,在春晚表演以农民生活为主题的小品的21年里,赵本山的“农民意识”并没有在时代演进中展开视野,而是严重萎缩和僵化,在2009-2011年的三届春晚中,赵本山及其徒弟表演的三个小品《不差钱》、《捐助》和《同桌的你》,尽管“与时俱进”地添加了“农民上央视”、“农民上大学”等佐料,但真正用以“取悦”观众的,仍然是生活在愚昧贫贱状态且甘于这种状态的农民的“可笑”。

  显然,在“春晚小品王赵本山”的心目中,“中国农民”是亘古不变的“笑料”。

  第三,传统二人传的“说口”,以“荤口”为多,涉及性内容,格调较为低下,属于“儿童不宜”。在上述三个赵本山小品中,一些“灰色荤口”通过拥有数亿电视观众的央视春晚舞台,展示给了全球华人观众。

  “央视春晚”,是中国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最重大的年度电视联欢晚会,它举办近30届来,不仅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年度艺术面貌的最重要窗口,也是对全国文艺表演、艺术品位最具影响力的平台。近20年来,央视春晚剧组,从总导演到专业导演,已更新换代数轮,但是,为什么会形成“流水的导演铁打的赵本山”现象?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初在春晚舞台上多姿多彩的小品艺术最终被压缩、定型为视野狭窄、演技单一、格调不高的“赵本山小品”?为什么13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的一个国家的国家级电视台的春晚舞台,就只能有一个“小品王”,而且这个“小品王”必须就是赵本山?

  无论从央视春晚剧组的运行体制还是央视春晚的国家文化职能来看,“赵本山春晚现象”都值得反思。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