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谁偷走了我们的敬畏感?

http://www.CRNTT.com   2013-02-15 10:32:07  


 
  总的来说,中世纪肯定不是一个文化灭绝的年代,至少基督教文明在建筑、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取得高度成就,而由于全民宗教的环境,基督教精神对社会与百姓的影响就更毋庸置疑,上帝的律令贯穿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使他们的道德水准保持着一定的水准,在商业活动中,也有着基本的商业伦理和操守。比如看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我开始不太理解欧洲人对犹太人的歧视,认为可能是宗教方面分歧,后来查阅资料发现,那时的基督徒是不从事放高利贷的,认为那是害人倾家荡产的勾当,而犹太人由于处境所迫,也由于生来精明,大多从事高利贷行业,以“赚钱不要命”的形象出现,这是基督徒不喜欢犹太人的原因之一。从这个剧可以看出来,基督徒即使在做生意的时候,大多能够做到内心有敬畏,行为有底线,否则临终的时候没法向上帝交代。

  有位学者说过:“如在基督教时代中,人们的敬畏感指向虚幻的上帝;到了理性启蒙时代后,人们的敬畏感则指向了浩渺的宇宙星空及内心中高尚的道德律;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敬畏感又指向了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崇高价值的生命……”这段话分别指向了欧洲的三个时代,基督教时代就是指中世纪,理性启蒙时代则是中世纪之后的几百年,古希腊的文明在欧洲的田野上盛开了花朵。上帝的身影步步后退,理性和启蒙初试啼声,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物种起源,工业革命,殖民世界,那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时代。在那个时代,对上帝的敬畏,大大让位于对科学、民主、理性、探索、发现、真实以及真理的敬畏,而信仰上帝,更多地成了一个文化传统。哲学家康德说了一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思索越深,越有一种敬畏感:一个是头顶上的星空,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律。”一种是自然的法则,一种是道德的法则,道出了当时西方人的敬畏观。

  而现代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则直接从两次世界大战而来,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欧洲提高了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对暴力警惕,并将对人的生命价值提到很高的位置,造就了当今欧洲相对公平的高福利社会,经历了千百年基督教和民主科学的文明熏陶的欧洲人,也比较注重遵守规则,在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较高的人文精神。民主制度完善,法律庞大严密,媒体监督独立,福利与慈善发达,再加上基督教与世俗社会达成和解,不再干涉世俗权力,而只关注教徒的内心世界,所以,假货泛滥害人性命的现象也闻所未闻。

  反观我国,百年以来,正在经历李鸿章所惊呼“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是变化之大,远远超出了李鸿章的想象,孔夫子被彻底搁置,古文字被废止,儒家文化被切断,士绅阶层被消灭,泛神论变成了无神论,政治伦理被颠覆,历史书本被改写,话语体系被改造,知识分子被奴化,自然环境被摧毁,老建筑被拆除,小朋友被洗脑。在权力的示范效应下,所有对天、地、神、圣人、历史的敬畏,已经几乎消失殆尽,精神家园荒芜,价值体系沦陷,安身立命的道德感找不到了,应该移植的制度踪迹不见,被嫁接的道德体系又缺少生命力,那还有什么可拿来敬畏的呢?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第一回“风雪惊变”中写道:南宋,江南嘉兴,郭啸天和杨铁心听一书生打扮的落魄人说书,说到家国之难,人命如纸,说书人吟了四句:“为人切莫用欺心,举头三尺有神明。若还作恶无报应,天下凶徒人吃人。”这四句话可以这样理解:那时的百姓有朴素的敬畏观,他们敬畏神明,相信因果报应,存有一份道德心,维系着社会与人心的秩序。如果心中没了敬畏,不信善恶,践踏了一切伦理道德,那么这个社会也就万劫不复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