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扩消费长效机制须着眼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http://www.CRNTT.com   2013-02-27 09:07:51  


  中评社北京2月27日讯/十八大提出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中国证券报发表商务部综合司李洪侠文章认为,要立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全过程,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为扩消费根本目的,针对经济各环节中制约消费扩大的因素,通过综合、深度、动态的改革,从政府角度出发刺激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管理,以稳定的规划和法律法规形式,制定实施有利于居民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和缩小差距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具体包括:通过供给层面的技术创新引导需求、改革分配格局、降低流通成本和改善消费预期等四个方面。

  经济各环节存在制约消费的瓶颈

  文章分析,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告别了短缺时代,表面看生产环节问题基本解决,但事实上,低水平、高成本的产能过剩,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不足,假冒伪劣屡禁不止,成为生产环节的新问题。国产汽车就是产能过剩的一个例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因无法满足消费结构升级,以入门级车为主的国产汽车市场份额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2012年国产汽车的产能利用率不足60%,低于国际汽车厂商历史平均水平。

  分配格局决定消费能力。居民收入与政府和企业的收入此消彼长。近10年中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其中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9.8%,收费和国有资产收益等增长远快于此;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30%,估计全部企业平均利润水平要低一些;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3%和12.2%,远低于政府和企业,且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近10年中国基尼系数都超过0.47,最高的2008年高达0.491。居民特别是农民等低收入者消费明显偏低。2011年,政府消费占全部消费比重达27.8%,近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6.6亿农民的消费仅相当于政府消费的一半,占全部居民消费的22.7%,近10年下降8个百分点。

  交换效率低增加消费成本。交换是商品、服务买卖的过程,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多重批发、零售和物流等环节,涉及运费、入场费、损耗等成本,基本构成流通行业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流通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商品市场布局不够合理,城市批发市场少导致农产品“最后一公里”价格畸高问题突出,农村市场不足,不仅农产品卖难问题时常发生,农民消费的便利化程度也大打折扣。与此相伴,时间长、损耗大、节点多等大大提高流通成本。数据表明,中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失率为25%-30%,发达国家则在5%以下,美国仅为1%-2%。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在18%-20%之间,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在10%左右。另外,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突出等也增加了流通成本。流通费用高必然会抬高商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在收入既定情况下,商品价格越高消费数量就越少,越影响居民生活的改善。从服务角度看,中国目前生活性服务业亟待规范化、规模化,需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消费。

  市场预期不稳不利于消费扩大。居民消费与当前的花销和对未来的预期有关,目前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领域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不高。一方面,相关大花销仍在大量挤出居民消费。数据显示,购房负担比(月供占家庭月收入比)在很多一线城市远超过40%的警戒线,北京高达70%-80%,医疗和子女教育保守估计占家庭收入的10%左右,而这些开支大部分是不进入消费领域的,至少没有达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目的。扣除上述花销,可用于消费的收入仅占10%左右,这还是平均水平,低收入家庭就更没有消费余力了。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不到位加上通货膨胀,使居民缺乏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保值增值和预防性需求提高了居民储蓄,抑制了部分消费需求的释放。此外,消费手段和消费条件也不能完全满足扩大消费要求,如信用消费发展滞后,时间不充裕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