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教授、古镇与图书馆

http://www.CRNTT.com   2013-03-12 11:10:26  


 
荣光与寂寥

  在汉阳,负责接待我的是梁的中学同学杨启贵。他带我去各种地方:平羌小三峡,岷江航电工程以及汉阳老街的老景点。在这些跟图书馆看起来并无多少关联的去处里,有些是尽地主之谊的例行线路,有些则是煞费苦心的“特别安排”。后来我才知道,梁给邵永义和杨启贵都发过很长的短信,“你是带着任务来的呀。”他们说。

  我觉得梁慧星和青神县官方对这篇报道的期待比我多,或者说不大一样。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希望借图书馆的报道“好好宣传一下”汉阳和青神。某种程度上,梁的心情比视宣传为政绩的官方更为热切。他生于汉阳最后的辉煌年代,然后看着它走向式微直至被人遗忘。

  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汉阳是繁华的。“穷青神,富汉阳”的说法自古流传。岷江经成都一路向南,在此处突然朝西拐了个巨大的U型弯,然后继续南流,经乐山、宜宾,到达重庆。在数千年的水运时代,处在U形弯上的汉阳镇是岷江古航道上忙碌而富庶的水码头。头天从成都行舟至此,已是第二天下午,一般都要在汉阳上岸补给过夜,因为往前便是十多公里的“平羌小三峡”夜间行船非常危险。

  梁慧星生于1944年。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每到下午四五点钟,汉阳的码头都停满来往的大帆船。梁的家人曾经开过酒馆,他记得家里屯着很多绍兴黄酒,便是从遥远的下游一路运过来的。

  24岁时,梁慧星离开汉阳,远赴昆明开始工人生涯。此时成渝铁路已经通车,两地间延续千年的“L型”岷江水路运输被更高效的直线替代。此后成都到乐山的公路,以及成都到昆明的铁路都绕过了青神县。百年内的交通巨变让时代甩开了水码头汉阳,这里注定沦落为新地图上的死角。

  汉阳的衰落史让我对青神人对“宣传”的急切多了份理解,但昔日荣光依然荫庇着后人。汉阳镇党委书记饶有兴味地提起上世纪70年代,为招待来访的西哈努克亲王,省里的专车来青神,派人到“小三峡”寻找一种特色美味——江团鱼。最后,他一脸幸福地说:“江团钓上来了,北京吉普就在码头等。”

  那已是快半个世纪前的记忆了。杨启贵说,很多年都没听说汉阳的江上抓到过野生江团。和那些消逝已久的盛景一样,即便连鱼儿都不肯眷顾此处的江水。创办于民国时期的汉阳小学校歌还在传唱:“看校外大江东,波滚滚势汹汹。”此时我们站在江边,眼前的岷江却清冷浑浊,远望像个封闭的人工湖。江上早没了百舸争流,惟独几只锈迹斑斑的采砂船钉子般扎在河床中央,刺耳的轰鸣声顺着江水钻进我们脚下的土地里。在我们旁边就立着一块被人视而不见的警示牌:“岷江保留区——该河段内应维持现状,不得破坏。”

  喧嚣的汉阳水码头同岷江一同步入浑浊而沉寂的晚年。自1982年母亲去世后,梁慧星便很少回青神。2011年图书馆即将竣工,梁慧星夫妇回到汉阳镇上。“唉,萧条哟!”他说,一条街走到头都碰不到几个人,“我小时候可不是这样,到处都是坐着喝茶、下棋、摆龙门阵的人。”

  梁慧星说的没错。我们在汉阳的街上遛达,就像走在放了寒假的校园里。汉阳全镇人口1.6万,街上居民仅六百余人。在汉阳惟一的一所学校里,校长告诉我们,大约二十年前起汉阳就没了高中,现在小学和初中合并在一起,全校学生共229人。“家里有点能力的都出去了,”校长说,“留在这里的都是空巢家庭、留守儿童。”

  这番景象让梁慧星感到“无望”,他希望图书馆能让这个“被抛弃的地方”看到外面的世界。2012年4月12日是汉阳图书馆开馆日,开馆仪式在图书馆的院子里举行。传说中的梁教授终于在汉阳父老面前露面,省里的、市里的、县里的官员们与这个和颜悦色的小老头争相合影。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