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发泡餐具解禁:450万“买”污染豁免权?

http://www.CRNTT.com   2013-04-02 11:00:27  


 
  ■ “商业说客”有一定合理性

  普遍意义上,有利润冲突就有“说客”,关键是博弈是否是透明不管是律师事务所还是中塑协,其实都做了同一件事情,就是代表一个利益团体去进行“商业游说”,这样的情况在美英法德日等国都非常常见。而在我国,以前也有媒体关注并报道过这个领域。像是民办教育家希望民办学校能和公办的有一样的待遇、民营快递企业针对《邮政法》修订的游说,房地产企业联合会想办法对房地产调控政策施加影响等等。

  应该说,不管古今中外,只要有不同的利益团体,就会有博弈,而各种团体就希望通过游说而取得对自己有利的公共政策。这“450万”的不同在于第一次把游说的商业利益链条摆在了明面上,或者说曝光在了聚焦灯下。之所以许多人都在怀疑“450万”是不是用来做贿赂等不法勾当,就是因为“权钱交易”的潜规则实在见得太多。而在美国等地,游说合法,但强调透明,游说团体要登记,使用资金也要登记。尽管就算有许多法律管理,还是有出问题的时候,但是,既然“游说”很难避免,台面上的游说自然要比暗地里的强。某种程度上,律师事务所这样懂法的机构的加入,可能也更有助于游说走上台面、透明化。

  特殊意义上,若在透明的前提下,游说有助于政策纠偏,防止“拍脑门”政策

  在发泡餐具被“禁”之前,白色污染问题一度触目惊心。1998年的那场洪灾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据媒体报道,长江江面白色漂浮物最厚处达1.5米,甚至拥堵了葛洲坝发电机组。这一幕也被前来视察的中央领导看到,十分震惊,这也变成了“发泡餐具禁令”的最大导火索。

  不过,在回顾禁令出台背景时,许多专家都认为过于仓促。代理“解禁”的律师事务所就认为在法律程序上有问题。当时不少新建了生产线的企业更是叫苦不迭——如果守法,因为政策不能生产,他们的损失得不到赔偿。这其中不乏一些刚刚“招商引资”进来的外资企业。更为吊诡的是,由于价格便宜而需求巨大,十多年来,“发泡餐盒”禁而不止,企业纷纷转入地下生产,许多使用劣质材料生产餐具,监管却无力。而这样的地下产业链,也为一些人提供了“收取保护费”的牟利条件。

  很早以前就有媒体将中国的“商业游说”分为“外资”、“民企”和“国企”三类。这里面这里最为“憋屈”的就是民企,跨国公司财大气粗,游说经验也足,还可以通过本国政界要员来“外交”施压;国企有很强的话语权,不用赘述;民企则缺乏直接有力的沟通渠道,多数就只能通过自己的行业协会进行游说。

  因此,不难看出,中塑协也好,律师事务所也好,他们替企业“出头游说”还有一定独特的国情和“合理性”,也对公共政策制定时一些”拍脑袋”的情况进行了修正。可是,问题不止这些。

  ■ 问题是博弈有多方,普通大众的利益谁又来发声

  发泡餐具其实是个非常复杂并关系广大民众利益的公共政策问题

  使用太过普及

  尽管转入地下,发泡餐具还是中国最常用的一次性餐具,有数据指70%的一次性餐具都是发泡餐具,而中国每年要消耗掉上百亿只。而你就算不用它,也多半要看到这样的白色污染。当然,这一切取决于它够便宜,装东西也比较保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