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金正日沉重的遗产

http://www.CRNTT.com   2013-04-10 10:12:16  


 
  改革无望

  由于已无法有效控制信息,朝鲜国民普遍期待朝鲜能有中国一样的改革。但中国式的改革开放,于朝鲜体制而言,完全是个逻辑上的悖论。

  就外部环境而言,不断制造紧张的国际气氛,是朝鲜强化其体制和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之一。

  朝鲜1970年代的军费就已占其财政支出的一半,金正日的“先军政治”将这种畸形体制推至极限。朝鲜经济体系虽注定无法长久维持,但1980年代中期即开始陷入困境,军费占用过多社会资源显然是重要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是成功地先后与西方和苏联缓和了紧张关系,使得迅速降低军费支出成为可能。

  朝鲜的改革是在外界无形压力下的被动行为,它已失去了改革可以获得外部实质鼓励与配合支持的先机。它的安全压力远非中国当年可比,金正日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拼命搞自己的核武计划,就是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安全问题。

  就内部环境而言,改革伴随的是政府对社会强制控制力的降低,而且一旦启动就难以逆转。政府对社会控制力的流逝,必须以民间自发的政治认同来补偿。在中国,是以对历史的拨乱反正,换取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

  但权力已在家族内传承三代的朝鲜体制,政治合法性和道德资源全部来源于对血统神性的不断强化,拨乱反正和意识形态的转向意味着否定了神圣血统不容置疑的绝对正确和权威,它会从根本上动摇领导人的合法性。

  这种先天不足,造成朝鲜的改革不但不能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反而须强化对全社会的强力控制。自新世纪以来,朝鲜政府有限的几次改革试验,无一例外都是强化而非削弱对社会的强力控制。

  其改革只能在彻底封闭式的实验区进行,但朝鲜的经济特区不同与中国之处在于,一开始它就是彻底与国内其他部分完全切断联系的封闭独立体系,而在中国则是嫁接过来的有机体。

  对朝鲜改革一度寄予厚望的中国民间资本和韩国资本,在近十年的投资尝试中,终于得出一个一致结论:在朝鲜官方动人的招商引资口号之后,是个吞没一切的陷阱。

  按照前苏联专家的看法,朝鲜从来不曾有过苏式的科学计划经济,一直都是典型的运动式命令经济。而父子相承体制,要求接班人尽可能有看得见的经济成就,无疑是在强化运动式经济建设的催化剂。

  从金日成到金正日,运动式的强度在不断递进,虽然金正恩在短短的接班人培养期也发起过一些类似“奋战150天”的运动,但朝鲜今日已几乎丧失了再搞大规模运动式经济建设的资本。

  随着金正恩意外提前接班,合理的逻辑是,只要金正恩不断加强其权威,朝鲜改革的希望越发渺茫。作为一个越发无望的经济体,它对外界的依赖只会越来越严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