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http://www.CRNTT.com   2013-05-28 09:30:00  


 
通过培养新利益来克服老利益

  可以把“先易后难”这一改革的经验现象转化成为一个简单的论题:通过培养新利益来克服老利益。任何改革所遇到的困难都和既得利益有关。如果改革要直接克服既得利益,那么改革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大于成功的可能性。一旦触动到庞大的既得利益,它们必然做最大努力的抵抗。所以,可以把“既得利益”定义为改革中的“难”。那么,改革中的“易”是什么呢?可以把“新利益”定义为“易”。“先易后难”就是说,要改革,首先就要培养新利益,等新利益产生和成长起来之后,再去克服“难”,也就是老的既得利益。用新利益来克服老利益,从而推进改革,这不仅是中国本身改革的经验,也是大多数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验。

  从利益的逻辑来看改革,这并不难理解。从利益的角度看,有几点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如果改革意味着触动既得利益,既得利益的反抗和抵制是正常的。没有人或者组织不会竭尽全力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其次,没有足够的压力或者动机,没有人或者组织会自愿放弃自己的利益。无论是压力还是动机,都不会产生于既得利益的内部,而只能来自外部。其三,要从既得利益的外部来寻找改革的动力。新利益就是这个外部动力。只有当新利益成长起来之后,才能对既得利益构成有效的外在压力,促成其改革。第四,对政府来说,改革任何既得利益是需要有代价和成本的。谁来承担这个成本和代价?除了政府本身,新利益是最大的代价和成本承担者。更具体一点地说,政府推动改革所承担的是政治成本,改革成功之后所收获的也是政治利益;新利益要承担的是改革的物质利益成本,改革成功之后所收获的也是物质利益。

  从利益逻辑来理解,很容易理解中国目前的改革困局是如何产生的?人们可以和前面十年的局势做一个比较。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目标是改革、发展、稳定,就是通过体制改革来得到发展,通过发展来实现社会稳定。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也实现了这样一个目标。但最近十年的情况可以概括成“改革缓慢、发展迅速、社会不稳”。从改革来说,各方面的改革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社会改革也进行了一些,尽管很努力,但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改革的最大亮点在于逐渐赋予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改变了90年代以来GDP(国内生产总值)主义的主导局面。尽管政府仍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但纠正了只重视经济、不重视社会的单向面发展政策。中共十七大正式提出了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努力把发展回归到包容性模式,就是使得社会的大多数能够享受发展成果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模式。不过,尽管政府确立了这种被视为是科学的新发展政策话语,但在把科学发展政策话语转化成为切实可行的政策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社会政策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努力,但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使得社会政策仍然停留在非常低下的水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