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去杠杆化”根源在于“安全资产”缺失

http://www.CRNTT.com   2013-06-26 08:06:22  


  中评社北京6月26日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人们逐渐注意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事实:当世界经济受到一个外部负面冲击时,无论冲击是否发生在美国本土,还是在其他国家或地区,都会出现“大量资本流回美国市场、追捧美国短期国债”的“避险”行为,从而造成美元升值、美债价格暴涨、收益暴跌、而非美货币、甚至包括美国本土在内的其他资产价格反而出现迅速回落的现象!

  陆家嘴论坛网刊登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文章称,一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广泛采取非传统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救市,于是,当规模和力度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突发事件所产生的价格破坏效应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显。而且,当这种现象逐渐成为“常态”的时候,它给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方面,突发事件产生的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出,会造成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投放量”突然增加、物价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受到干扰;另一方面,股市的资产价格反而受周边下跌市场的拖累不断下滑,给个人的财富管理、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以及央行的货币政策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众所周知,实体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而货币政策的实施和与之有关的金融服务都是为了确保微观主体的投资和消费活动能够可持续有序地发展。但是,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世界经济告别了“金本位”主导的自律的货币增长时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完全靠信用体系支撑的时代。于是,当经济繁荣时,尤其是在世界金融体系全球化背景之下,一国的货币供求水平很容易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出现增长过度的情形。在这种信用支撑的体系下,国家和个人的财富价值是以货币的购买力为基准来衡量的,如果经济发展的速度跟不上货币和信用增长的速度,那么就很容易产生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前者埋下了未来资产泡沫崩溃所造成的财富价值缩水的隐患,而后者则带来当前购买力下降的后果;相反,在经济萧条时,人们对风险的厌恶态度会导致他们采取更为保守的投资和消费行为,社会对流动性偏好的增加,会导致大量的社会资本被闲置下来,无法转化为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投资。于是企业产出下降,利润进一步下滑,工人工资收入无法提高,财富收入也随之减少,经济萧条的格局进一步恶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