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官员考核如何“去GDP化”

http://www.CRNTT.com   2013-07-22 09:52:33  


 
  他还从统计系统的朋友处听来了另一则故事。去年,他所在地的县统计局上报了“总部经济年增长率”,是增长35%左右。当时,觉得很高了。结果县委书记到市里开会,该县居然排名倒数第一。县委书记回来后,把统计局臭骂一顿,说“以后报数字都要经过我”。

  最近两年,这个县为了完成市里分下来的考核指标,也开始给原本与招商工作并无关系的国土局等其他职能局委办“压担子”,分配了“总部经济”、“利用外资”等多项经济考核任务。因为根本不可能完成县里下派的指标,县直部门以及乡镇街道、开发园区等,被迫“造假”,最典型的就是财政花钱买“外资”。大致的操作手法是:先用财政的钱(甚至贷款)去购买所谓的“外资”,资金到账后,一旦完成考核任务、验收完毕,“外资”马上撤资。据了解,这种怪状不独某地存在,其他地区也都有严重程度不同的情况。

  为了完成考核目标而被迫“政绩造假”,不仅毒害了官场生态,还会给地方发展带来一连串恶果。比如,由于夸大、虚报投资项目等数据,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会被迫水涨船高,向上缴纳的各种税费也被迫逐年增高,而从上级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却会下降。有的基层政府甚至连公务员的工资都要拖欠,只得“负债”运转。

 实际上,从2003年起,当时的新一届党中央就提出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此后,各地在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上,开始逐步降低经济类指标在总考核体系中的占比分量。

  一般而言,各地对GDP的倚重程序也呈现出地区发展阶段的差异。通常,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类的指标在整个考核目标体系中占的权重越大,且加以考核的二级、三级经济类指标越多;反之,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类的指标在整个考核中占的分量相对较少。如广东的不少地方,“经济发展”类指标在整个实绩类考核中仅占30%左右的权重;但在中西部不少地区,经济类指标的分量则要高达40%甚至更多。

  从表面上看,经济发达地区开始表现出越来越淡化GDP考核的倾向。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再考核GDP”,而是考核的手法更为隐蔽化而已。比如,最近3年,温州对各区县市的考核只保留了“固定资产投资”一项经济类指标;南京也从2011年起对辖下6区县的66个乡镇(街道)也不再进行GDP总量考核,其中“经济发展”类指标只保留了“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两个指标。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南风窗》记者解释说,尽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官员的考核项目上,不再把“GDP增长率”、“人均GDP”、“财政收入”等相关指标列为考核项目,但其保留的一两个经济指标,如“固定资产投资”之类,也是与GDP呈正相关关系的。换句话说,从实质上看,这还是对GDP的另一种变相的、更加隐性化的考核。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