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金庸《明窗小札1963》:民众利益高于国家

http://www.CRNTT.com   2013-07-29 15:40:38  


金庸首部政论文集《明窗小札1963》 于今年7月17日在香港书展上推出。新华社发
  中评社北京7月25日讯/“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如果国家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发生矛盾之时,我们以老百姓为重。”今年香港书展推出的金庸首部政论文集《明窗小札1963》如是说。

  此间经济观察报日前登载(金庸的秘书)李以建的文章“金庸《明窗小札1963》:民众利益高于国家”:
 
  两年前,金庸先生嘱我帮忙查阅和整理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撰写的专栏文章,其中之一,即用“徐慧之”为笔名,发表在《明报》的《明窗小札》专栏上的文章。

  本来以为此非难事,只需径直前往香港《明报》集团的资料室查阅和复印即可,未料,事与愿违,大失所望。原因有二:其一,资料室虽保存有旧《明报》的原版,但因为当年印刷的纸张质量欠佳,时隔50年,已极易脆裂,基本无法翻阅,更谈不上复印和翻拍,所幸多年前资料室为保存《明报》专门制作了一套较完整的缩微胶卷。其二,所保存的原版《明报》,早期的残破和缺失甚多,尤其是很多报纸都出现被人剪裁的痕迹,留下一个个无法弥补的大窟窿。

  心有不甘,我继续咨询和查阅了海内外诸多图书馆,包括香港各所大学和香港历史档案馆,颇出意料之外,居然没有一家图书馆和档案机构保存有完整的原版《明报》,他们所拥有的都是由香港《明报》集团制作的缩微胶卷。多年前,我曾前往香港《大公报》查阅金庸先生的资料,印象中似乎还看到保存有旧《明报》,遗憾的是,据说《大公报》移址后,清理过程中都处理掉了,也难怪,对于寸土寸金的香港,实属情理中之事。之后,我曾委托内地的朋友查询过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单位和档案室,回覆同样令人失望。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香港的多数报纸一直未能进入中国大陆,尤其是五六十年代,还处于东西方冷战对峙时期,当时的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甚至被认为是敌对势力的桥头堡。又因为创刊早期的《明报》还不受人重视,因此,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这类国内最大的报业集团和通讯社,其数据文件库都没有收藏早期的原版《明报》。现在能够查阅到的,均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大约从八十年代初期至今的《明报》。这不仅令人扼腕感叹。

历史的遗憾

  《明窗小札》是上世纪60年代《明报》为金庸撰写国际政局分析和时评专门开设的一个栏目,均署笔名“徐慧之”。实际上这个专栏是从1962年12月1日开始,直至1968年10月30日,除了1967年曾经中断约5个半月外,几乎每日一篇,间或遇到金庸先生公务繁忙或出差在外,该版面的位置会刊登其他作者的文章填补空缺,但都不标明属于《明窗小札》专栏,有时在文章后面附上一句说明,如“(徐慧之先生因病,《明窗小札》暂停两天,谨向读者致歉)”(1963年7月8日和9日),“(《明窗小札》续稿未到暂停一天)”(1968年1月3日)。

  此次结集出版的《明窗小札1963》,即收录了金庸于1963年在《明报》的《明窗小札》发表的专栏文章。该年发表在《明窗小札》上的文章,预计应该为320余篇,因其中有一个月的报纸迄今无法找到,故目前查阅到的篇数为295篇。由于某些篇幅残缺不全,或片断的字迹已无法辨清,加上部分内容的重复,或大同小异,故此次出版的仅为大半数,达三分之二,计194篇。分为上下册,上册96篇,下册98篇。

  为什么不从开辟专栏的当天开始选编,而从1963年起首呢?因为在查阅和整理过程中,发现三个棘手的历史遗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