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如果纸媒死了谁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http://www.CRNTT.com   2013-08-30 15:04:05  


 
  目前国内纸媒的内容创作者的收入与其稿件的传播率并不是严格的正相关关系。以大多数报纸为例,记者的文章会按照字数、类别、质量等方面来打分,最后根据这个分数来确定记者的收入。然而这个分数的高低并不是直接由新闻被多少人读过、评论过来衡量,而是由报纸的编委来确定。也就是说,记者的写作并不纯然是读者导向,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必须满足编辑的喜好。

当新渠道到来

  其实新闻一直没变,作者和读者也没变,变的只是渠道而已。在古代,州府的榜文就是新闻;工业革命以后,报刊应运而生并成为一门独立的产业;而到了信息革命正深入进行的今天,新闻的载体也必然会经历彻底的变化以更加适应传播和阅读。在张一鸣看来,明后两年中国的纸媒生存就会发生巨大变化。从目前的产品形态来看,至少在未来的数年时间内,移动端成为主要的新闻阅读终端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传统媒体转向网络新闻的最大动因无疑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互联网化的新闻至少能够带来这样几点改变:

  大幅降低运营成本。纸张印刷、发行派送是纸媒开支的大头,而在互联网中,它们只不过是几无送达成本的信息字节。互联网媒体是真正的轻资产运营。

  机器取代人工编辑。我在《没有“人”的雪球要如何滚下去》当中已经详细交代过这一点,原本需要编辑来完成的选稿、推荐、纠错等工作完全可以依靠机器算法来实现,其工作效率无疑比人工要高的多,同时投入的成本也比人力低得多。

  更加精准的广告投放。不同于报刊广告广撒网式的宣传,依靠算法进行个性化推荐的新闻阅读应用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来计算出更可能是用户所需要产品的广告,最大程度避免商业化运作与用户体验的冲突。

  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如果说所谓新闻业的变革只是把文字从纸张搬到网上,那么这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前文所说,内容创作者的收入并不是与其内容的传播率、影响力直接挂钩,读者对内容的优劣没有直接投票权,话语权掌握在编辑手中,同时他们决定着读者的品味。不过形成这种机制的一点重要而不可否认的原因是,人们无法对报刊上的内容传播进行即时监控,哪篇文章看的人最多、哪篇文章反响最好是难以知晓的。然而在互联网则拥有诸多的客观全面的评定标准,比如常说的IP、PV、跳出率等。这就使得新闻的 ROI 变得可衡量,能够以类似于广告投放的CPA方式来计算作者(记者)的报酬。新闻的好坏和作者的收入是用户说了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