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鲁迅退出语文教材”所想到的

http://www.CRNTT.com   2013-09-10 11:58:01  


 
  事实上,童年、少年的感受力往往比成年人还要强,从小就阅读西方文学名著也是教育家们一直所提倡的,鲁迅的作品想必不比那些西方名著更难吧。说鲁迅作品艰涩难懂,这与其说是由于学生的理解力,不如说是由于教师的理解力。鲁迅的文学作品往往能超越时代性,直达人生的感悟。比如,如果只是将孔乙己解释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那自然是很简单的主题,但如果能从中看到许多文学经典都曾描写过的个人与世界的隔膜,那会加深我们对人性的认识,不致一碰到现实就幻灭。

  当然,话又说回来,语文教学不是文学教学,这就必须对文学本质有所认识,在人类各种知识中,文学只是感知世界的一个维度,其本身不是一个自足的范畴,会因特殊的表达方式而有所缺省。正如艾略特所言,悲剧不是全部真实。基于此,历史、社会等学科的知识补充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再考虑到中学生的理解力尚未成熟,对于中学低年级的语文教育,我觉得相比独立思考与批判思维,更应当注重人道主义的培养,这方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茨威格的《世上最美的坟墓》、史铁生的《合欢树》都是不错的阅读材料。

  至于说鲁迅的文字过时,我觉得这不符合事实。现代书面汉语的形成也只有短短的一百年左右,它源于明清语体和现代口语,还在继续发展,能称为典范的文字并不多。书面语应当是精致化的,鲁迅的文字就有这种特色。在我看来,鲁迅的文字富有汉语的韵味和节奏,既非明清体,又非翻译体,虽说短于说理,却长于叙事,传神写照,刻划入微。

  随手举一例,《五猖会》的开头: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这样的文字,应当说是很适合培养一个人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因此,“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确是个伪话题,由此引发的争议不在语文教材,而在说不尽的鲁迅。

  (景凯旋,南京大学教授,主要翻译作品有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玩笑》等。) 

  来源:大家 2013年9月9日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