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缅怀侯仁之:文化人一遭捧 就成了工具

http://www.CRNTT.com   2013-10-24 16:02:25  


 
高巍:侯仁之去世是对读书人的一个提醒

  提起侯仁之先生,就不能不提起他钟爱一生的老北京城。

  遗憾的是,不论梁思成、侯仁之们曾如何努力过,如何悲壮地奋斗过,那座前人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最终离我们远去——只剩下千疮百孔,见证着我们的愚蠢,而每次遮掩,都让伤痕与耻辱更深地刻进记忆中。

  或者,对一位思想者来说,最大的苦痛莫过于人们给了他世俗的美名,却背离了他孜孜以求的事业,人们赞美他,却又用实际行动来否定他。喧嚣的“拆哪”声中,侯仁之先生的背影如此孤单。

  没有人踩刹车的时代,谁愿去做车轮下一颗不顺从的石子?在时代的大潮中,谁愿去当一粒拒绝被扬起的砂?大师已去,他未竟的事业,谁来接续?

  在学者高巍看来:改变世界很难,但改变自己,现在就可以去做。

  侯老对北京城的贡献无人可比

  侯老比我年长太多,我始终未能仰望先生一面,感到很遗憾,但在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中,处处能看到侯老的身影。

  我认为,在保护老北京文化方面,侯老贡献无人能比。保护莲花池等大事就不说了,今天我们读到的许多关于老北京的古籍,都是先生一手保护下来的,没有他的努力,那些原始资料和原始数据将散失,后来人再想研究就会非常困难。

  现实是,保护传统文化与建设新的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在哪里,我们至今也没有找到,说不拆就是保护,拆掉就是破坏,这种思维有点太简单了。

  在侯老那个层面上,是非鲜明地去表态也不太容易,但为了保护北京城,他给领导写信,在领导看望他时表达自己意愿,类似工作侯老做过很多,只是媒体不怎么宣传这个,所以大家也不太知道。

  今人让古人蒙羞

  我认为,重修永定门是一大败笔。恢复中轴线南起点,这个想法是对的,但怎么建,建什么,应更深入地去论证。

  现在把城楼重建在原来的箭城上,实在是太滑稽。古代城池都是箭城在前,城楼在后,中间有瓮城,这是不能随便换位的,否则就失去了防御功能。出了这么可笑的错误,说明对历史太无知。

  重修永定门,至少应按原样恢复,像现在这样,只会让人觉得古人吃错药了。如果只是想设立一个标志,那么有必要费这么大劲、劳民伤财去建这么一个假古董吗?这本身就是不尊重历史的体现。

  文化人一遭捧,就成了工具

  你不愿批评,人家就说你也支持,这是没办法的事。

  这是针对读书人、文化人的常用手段了:先把你的牌子树得很高,也不管你是否需要,一味捧红,以后你就成了摆设,他需要什么,你就得说什么。追捧文化人,并不是出于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重,只是想为我所用,是一种实用主义策略。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型领导,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学者的意见,但那只是个别现象,而非制度化行为。

  在我们的制度中,存在着对文化、对传统本能的反感与抵抗的倾向,因为我们的革命本身并不是在先进生产力推动下自动形成的,这和马克思当年设想的情况不太一样。

  侯仁之先生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始终保持了谦谦君子的风范,不像今天许多读书人那么暴躁、粗鲁,在今天,像他这样有修养的学者实在太少了。

  在我看来,侯仁之先生的去世是对所有读书人的一个提醒:该如何做学问?学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怎样回归自己的良知,为社会去做一点事?侯仁之先生的一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迪。

  腾讯文化 唐山 2013-10-24 09:30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