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陈季冰:从央视“大裤衩”看城市建筑的多重寓意

http://www.CRNTT.com   2013-11-18 12:01:12  


 
  如果仅从建筑学角度而论,央视新大楼扑面而来的现代派风格及其庞大的体量(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单体钢结构建筑)足以傲视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同类实验,而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建筑师也许一辈子也碰不到这样的机会。

  我在这里也许还需要做一点简单的知识普及,建筑虽是艺术的一个门类,但它与相对更单纯的文学、美术(这里指绘画和雕塑等,有人将建筑也一并归入美术)和音乐不同。建筑艺术的性质更像电影--科技上的挑战以及对材料的运用等等“非艺术”的元素,都是构成建筑艺术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好比电影里的声光特技(当今是3D时代)等许多技术运用,本身也是决定和人们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重要指标。

  如果在30年前有建筑师画出一张“大裤衩”的设计图纸,一定会被结构工程师不假思索地否定。因为以当时的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完成力学结构上如此高难度的挑战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仅凭这一点,“最佳摩天大楼”的称号就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从中国普通公众的眼里看出去,那条尖利突兀的“大裤衩”除了不太符合自己保守传统的审美观外,他们看到的恐怕更多是老外专业人士们不会在乎的那些建筑之外的东西,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政治图腾、权力象征、意识形态话语和商业逻辑……央视新大楼集这些要素于一身,构成了这个时代的重大隐喻。

  这里还要顺便提一下另一个近来在互联网上被广泛议论的建筑物,那就是在建的人民日报社新大楼。这两栋建筑相得益彰,恰如其分地承担当代中国官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两张名片的功能。

  因此,备受争议的其实主要不在建筑,而在建筑之外。我有时还会想,假如在“大裤衩”内办公的不是央视,而是新浪微博或腾讯微信,那么它在国人茶余饭后闲聊段子中的命运也许就会截然不同了吧?又或者,假如央视又盖了一栋刻板的火柴盒,顶上再戴上一顶画梁飞栋的琉璃瓦“帽子”,情况也许又大不同。

  当然,这就是现代城市公共建筑注定要承受的命运。作为一种象征着国家力量的“强迫审美对象”,在世俗化的今天,它们具有了古代欧洲城市里的教堂那样的神圣地位,是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方尖碑”和“祭坛”。这也就是“基地”组织为什么选择纽约世贸双子塔作为恐怖袭击目标的根源——— 它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民族精神创伤。

  由于有别于西方的特殊国情,中国的城市公共建筑往往散发出(或被赋予)比西方同类建筑更为强烈的政治性和权力意味。而央视在当代中国独一无二的地位,注定了“大裤衩”一经降生便必将承受来自不同维度的评头论足,而这些评论所遵循的标准从来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作者系上海媒体人)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