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刘锋:现代国家视野下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http://www.CRNTT.com   2013-11-18 09:48:36  


 
  当然,执政领导人也会比较客观地正视问题带来的压力,所以才会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不少媒体也敏感地意识到了这句话所包含的意义,所以用“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作为其新闻头版头条的标题。不妨引申解读一下,改革由问题倒逼而生,说明改革不是国家权力部门自觉、主动推动的,而是一种被迫的顺势而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知道,今后的改革也会是一种自发地演进的过程,只要问题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压力,逼迫国家权力部门作出相应改革。

  当一些专家、学者、媒体把国家权力部门主导的改革决定解读为“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时,一些中国公民总认为这种判断太过于政治煽情,而忽视了改革计划的有限理性和政治局限性。即使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有16个部分、60条改革意见,它也很难囊括错综复杂的中国问题的解决办法。

  比如,从1992年开始,执政者就在文件中定位市场的作用,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定位,到今天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就历经了20多年的认识过程。执政者把每次定位都说成是“重大理论突破”,实际上,这只是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优势的压力与执政者有限政治理性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实叙述而已。

  在发达国家已成共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到了中国,经历了20多年实践,才有了比较正常的认识。由此类推,对改革的认识,是不是经历了35年的实践,就一定有了符合现代国家建设需要的正确的改革理念了呢?

  至于一些人在解读改革决定时,提到很多改革亮点,一方面,意在为执政者的意识形态的正当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意在为民众提供一种长远可预期的情感支持,消除改革不确定性带来的忧虑和惧怕。“亮点”确实很多。比如,人口计生政策调整中启动“单独二胎”的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瞄准破除城乡壁垒,但大小城市有别;探索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政策,减少统考科目;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房农地能抵押能担保;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社保改革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营造创业环境,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废除劳教制度等。

  从现代国家建设的角度看,这些“亮点”无外乎在国家权力方面做了减法,在公民权利方面做了加法。从1949年新政权建立以来,本该给公民的权利份额,长期被国家权力占据,造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整个社会缺乏活力,低人权、低福利、低消费的角色让中国公民困苦不堪。而改革开放35年的历史,使中国公民认识到了自身权利实现的重要性:既可以为个人带来生活的改善和幸福感,也可以为国家的文明、繁荣打下底子。为了实现个人的权利,中国公民必须突破一层又一层国家权力壁垒的围追堵截,必须付出无数的血汗代价,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这些代价就是这35年历史最大的实践资本和经验,也给国家权力部门指出了一条继续改革的康庄大道:给公民应有的自由、权利,还国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未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