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三中全会城镇化方案较以往有何重大不同

http://www.CRNTT.com   2013-11-24 10:03:22  


 
  一是形成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城镇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要素市场化改革。要素的粗放使用必将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要素完整产权的保护和尊重,是要素进入市场并获得高效配置和相应经济效率的充要条件。比如三中全会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是为了盘活要素,提高资本收益,使农民获益,并进一步推动要素生产力升级。通过城市、工业的高级生产要素,盘活农村、农业低级生产要素,再次聚集农村改革的势能和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目前,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于城市,因而拥有更多具有较高回报率的投资机会。城乡之间在信息、资本、人才密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一旦打开闸门,就会形成“瀑布效应”。

  二是形成城镇化和产业化、工业化的良性互动。高度依赖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大了要素成本和产业发展成本。事实上,单纯依赖行政主导,忽视市场机制作用,容易导致地方领导片面追求表面政绩,助长粗放型城镇发展和经济增长,使本该由产业发展推动的城镇化,变成行政手段主导下的“过度土地城镇化”。因此,未来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现代产业功能区为依托,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延长城市产业链。

  三是形成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良性互动,形成多层次城镇体系。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塑造中,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应该依据人力资本禀赋和产业链确定不同的产业分工。一方面,以大城市群为依托,中小城市合理分工,不仅可以找到诊治“大城市病”、“大城市周边贫困带”的药方,也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推动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开放中小城户籍管理,并在医疗卫生保障和教育条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加强中小城市及其城镇居民的保障体系,才可能提高中小城市及其城镇居住的吸引力,使其真正成为城镇化进程的依托。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