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城镇化必须完成三大历史任务

http://www.CRNTT.com   2013-12-03 08:34:53  


 
  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实质

  文章提出,当前推进城镇化战略就是推进进一步的改革。

  根据以上对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历史任务以及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阐述,可以清楚看出,要进一步提高中国城镇化率水平,就其最低限度而言,必须改革户籍制度、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以提高农民工福利待遇为主要内容的住房、医疗、养老及子女教育制度;通过改革金融体制、土地管理制度、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的现存关系制度、各要素价格机制以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来最后确保城市扩容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和有效运用;重新修改和制定一系列相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政策制度,包括关于增设新城市的行政管理制度等等。一句话,实现城镇化战略所必须进行的各种改革,可以说中国目前几乎没有现存的可继续完全沿用而无需改善的制度与政策。因此,当前推进城镇化战略就是推进进一步的改革。城镇化战略的实质,是加快中国的改革。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与路径

  文章表示,城镇化率水平逐年提高的程度不是可以事先设定的。

  从人类生产和生活在区域上的聚集这一世界各国城镇化所共同走过的道路来看,中国不存在特殊的道路和路径。如果说存在“特殊”之处,只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城镇化现实的“起点”不同,决定了在完成城镇化历史任务过程中会有道路上的路径差异。中国现实“起点”的特征是什么?一是已在城镇中生活的亿万劳动力享受的却是“非市民”的歧视待遇,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差距已严重影响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二是中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各省区的水、森林等生态、矿产资源分布极端不均,对各地区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和城镇群空间布局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三是中国整个经济仍处于“转轨”状态,在城镇化中各种资源的配置正处于一个内生制度、组织架构的改革与形成过程。这一切决定了未来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与路径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必然是一个因地制宜的过程。各地的城镇化必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必须结合当地的环境与资源特征,走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绝不能千篇一律,搞“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

  第二,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然改革与转轨是个渐进的过程,那么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必然也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不能揠苗助长搞“大跃进”,不能把国民福利待遇定得过高,更不能突击“造城”。

  第三,是一个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面对各地生态与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后来居上的全国城镇布局完全可以吸取国内外“城市病”的教训,吸收最新的信息与交通等技术,结合当地的水、森林、矿产等各种自然资源环境特点,对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空间布局进行事先规划,分布实施,防止重蹈覆辙。

  第四,是一个制度改革的过程。因为要解决城镇化中“人的城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等问题,必将涉及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经济资源配置制度和其他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在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取向的环境下,前者的配置又将涉及水、电、油、气、煤等资源要素价格以及利率、汇率的改革,而这些体现市场动态价格的改革结果是人们事先难以详细预测的,因此,城镇化率水平逐年提高的程度也不是可以事先设定的。

  城镇化规划中的原则

  文章强调,中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决定了城镇化规划必须突出重点。

  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制定一定的行动规划和确保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复杂的环境背景下,上述中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决定了城镇化规划必须突出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不能面面俱到。要围绕完成城镇化战略的历史任务,将规划仅限制于重点内容的有限范围。城镇化规划不同于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不能把城镇化视为一个“筐”,把国民经济规划中的一般内容都囊括在内。没有重点就等于没有规划。规划应多一些明确的数量指标,少一些定性的、无约束力的“原则话”。二是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规划经济建设那样,去规划具体的项目和资金总额。具体说,城镇化规划绝对不应去规划实现城镇化是需要30万亿元还是40万亿元的问题。城镇化过程中投资什么、投资多少、资金如何筹集等问题原则上应交给市场。在当今中国体制下,突出投资计划只会误导地方政府,强化政府主导理念,助长过去粗放式的投资至上的增长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规划的重点应该是研究规划实现更高水平城镇化需要什么样的市场机制,研究形成推动城镇化的市场动力机制需要什么样的配套改革。一句话,对中国推动城镇化有实质意义的规划,应该是不涉及技术性指标,更多、更主要的应该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内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