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尴尬的诗坛:为何当代中国诗歌难获国际认可? | |
http://www.CRNTT.com 2013-12-27 15:05:23 |
风花雪月闺秀味足 中国当代诗视野窄西方诗歌的主题多样、题材丰富,尤其喜欢书写死亡、爱情、自由、英雄、历史、环境等永恒性的主题。下面选两个中国人几乎没触及的主题,简单举例说明。 先看对死亡的探讨。西方人探讨死亡的角度极富创新,如,瑞士诗人比尔吉特·坎普珂的《脉搏》用人与脉搏的关系与互动来解构自杀时的幻景色彩,以对自身、生死进行深刻的反思与体认;俄罗斯诗人日丹诺夫的《鸟儿死去的时候》用子弹射杀了鸟儿后却在哭泣来揭示死亡与制造死亡者之间的隐秘关系。 近年来,西方诗人开始探讨生态环境问题,这也是当代中国诗人所欠缺的。尤其是爱丽丝·奥斯瓦尔德等英国女诗人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她的诗集《芦苇与野花》,深入解剖人与生态的关系,深获好评。德国诗人萨拉·基尔施后来也转向对自然生态的探讨,如代表作《在夏季》等。 还有一些诗人另辟蹊径,如,英国诗人露丝·帕德尔的《达尔文诗里人生》,用诗歌的形式写了达尔文的一生;英国诗人米克·伊姆拉的《失落的领袖》,以一首长诗讲述了苏格兰历史;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通过一个个细小的事物,来揭示流亡者的血泪史。 从题材上看,中国当代诗歌表面丰富,实质是较为单一。正如庄因所说:“我们随便浏览一下中国当代的诗歌,就不难发现:它们绝大多数都属于情感型或生活型,爱情、爱国、怀旧等等……中国的新诗太小家子气,没有脱离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的闺秀味。”这些诗歌的格局太小,很难创作出具有普适关怀的东西。 当代中国诗歌中也有关切现实的作品,如打工诗等等。这些诗歌局限于独特的环境、地区、行业与事件中,很容易变得事件化和政治化。离开了事件和环境背景,马上变得一文不值。这些诗歌依然是狭隘的,没有普遍性。对不了解事件与环境背景的西方人来说,几乎无法理解这些诗歌的内涵。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