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邵逸夫的影业与慈善帝国

http://www.CRNTT.com   2014-01-08 10:36:40  


 
  1973年,TVB开始每年举办“香港小姐”竞选。当选者往往一夜成名,实现灰姑娘的童话,落选者也有机会进入演艺行业,开始多姿多彩的人生。港姐是香港女性美的代表,是香港一张永恒的魅力名片。

  邵逸夫用80年打造起一个价值超过200亿港元的影视王国。可以说,在香港的文化史上,邵逸夫注定是一个即使再过一百年都不可被忽略的标杆性人物。邵氏兄弟电影公司30年间摄制电影超过1000部,获金马奖、金像奖几十个,几乎垄断香港电影业。在邵氏之前,香港电影以文艺片占主导地位,邵氏一统江湖后,影坛逐渐由文艺主打变为商业片成主流的局面。

  尽管影评家们常常指责邵氏出产的影视作品“媚俗”,但仅以商业价值而言,专走小市民路线的“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二十年。常被斥为盛产肥皂剧的TVB,也能常年坐拥本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之首。

  而早在其步入电影业时,邵逸夫就认定,搞电影事业必须生产发行结合,方有出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邵氏公司已在全球拥有300多家自办或代理的电影院发行网络,每年拍摄的40多部国产片,不仅娱乐了各国观众,对传播中华文化功莫大焉。

  除了精通业务、对市场敏锐性极高外,吃得苦、做事勤勉、精益求精、对成本锱铢必较这些老一辈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亦表现得淋漓尽致。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邵逸夫曾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烧掉好多部。观众看了劣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据称,邵氏在37年中烧掉的影片达数十部。

  与“烧片”的豪气截然相反的,是邵逸夫对所有对成本锱铢必较。据传,曾经有一次他拒绝了一名剧务要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给片场工作人员的申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所卖的馒头一个只要一毛钱。结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员因没有早餐吃而闹罢工,邵氏为此损失了近万元。

  淡然退场:邵氏影视帝国易手

  在影视和商界忙碌了80载的邵逸夫晚年想归隐,左右四顾却发现无人可以接手他这庞大的影视帝国,两个儿子不肯改变在新加坡当“包租公”的安逸生活,他的太太方逸华也想陪他归隐,最后热闹了一辈子的邵逸夫,还是决定把TVB卖掉。

  不过,邵逸夫的“托孤”过程并不顺利。最早进入媒体视线的是TVB非执行董事、其士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亦卿。2006年,在传出邵逸夫有意出售TVB股份后不久,有报道称,周亦卿准备引入上海资本入股TVB。但这一消息很快就被周亦卿否认。2008年,内地房地产巨头碧桂园公司主席杨国强愿出价百亿元人民币收购TVB的股权。但此后,因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形势急转直下,杨国强遇到资金问题,这一交易未能继续下去。这一年,凯雷、黑石及贝恩资本等国际私募基金公司也都有意竞购TVB,但因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而纷纷放弃了收购计划。

  不过,2011年4月,以陈国强为首的财团所出的收购金额约为62亿港元(约合52亿元人民币),其中他占有所获股权的五成多,其余股权分别由已故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之女、台湾女首富王雪红,以及擅长投资电讯传媒业的美资私募基金PEP持有。合计下来,邵逸夫所持的26%TVB控股股权,连同新界清水湾地皮一起共售得港币86亿元。

  股权的变动,标志着TVB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原题:邵逸夫辞世,来看看他的影业与慈善帝国 2014年01月07日13:53来源:搜狐财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