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郑振清:两岸特色论 推动“增量”式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14-01-12 00:11:00  


 
  两岸特色论还是一种反映两岸和平发展动力与工作机制的中程理论概括,服务于两岸和平统一的大局。2008年以来的两岸和平发展战略框架,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大陆中央对台方针和政策,形成了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加强了两岸文教合作精神纽带,扩大了绵密的社会各界交流,并且共同协商涉外事务,探讨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与和平协议,提出共建两岸同胞“共同家园”等新命题。近年来,两岸根据“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不断拓宽两岸和平发展道路。两岸特色论是这个宏大战略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体现在对台经济政策和两岸经济合作上,逐渐向两岸社会、文教、军事等领域的交流事务扩展。③

  与源自外国经验的“分裂国家论”和“统合论”等具有宏大理论色彩的理论模式相比,两岸特色论是一种中程的理论模式和中观的分析路径。它以两岸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阶段形成的丰富政策过程实践作为直接经验依据,以新政治经济学和公共政策过程分析为学理专业依靠,重视两岸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的发展演进,探讨两岸由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的政治经济动力与相关政策设计。两岸特色论旨在两岸互动政策与机制研究上对已有的理论模式起到互补作用。

       具有两岸特色的对台政策形成过程

  三十多年来的两岸关系史是“两岸特色论”的活水源头。我们对“两岸特色”的最早思考来自1980-90年代大陆对台经济政策和两岸关系的发展经验。近年来,两岸在和平发展阶段的交流互动,虽然离统一还很遥远,但已在经济社会事务中出现了不少“跨阶段”共同发展的特色。在这些政策实践的背后,存在着独具特色的决策思维与决策机制,可以延展到两岸社会交流和政治互动中去。④下面把大陆对台经济政策中“两岸特色”的形成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阶段,由于两岸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巨大差异,从198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对台经济政策不得不“比照外资政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