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经济的真正潜力在于人的资源

http://www.CRNTT.com   2014-01-14 08:48:23  


 
  城镇化要避免贫富悬殊

  文章表示,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西方城镇化的经验看,如果在经济上以发展速度而不是民生为目的,在政策上将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附属产品而不是将经济发展作为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手段,那么,贫富悬殊就会成为城镇化的必然产物。城市生活并不只是提高了生活水平,而且改变了生活的方式、性质和特征。城市为人口聚集、机构多样化、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文化渗透、科学进步和智力竞争奠定了基础,从而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同知识禀赋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扩大。

  泰勒库文是美国一位颇有名气的教授。他最近在《平均不复存在》一书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电脑技术的长足进步,具有合格技能的劳动力越来越成为稀有资源,收入越来越高,而无缘获得这些技能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工资越来越低。这种由知识进步和技术发展而导致的两极分化,正在逐步蚕食传统的中产阶级阶层,加剧了贫富差距加大的历史趋势。类似的观点在美国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能够通过教育而获得这些技能的,是家境较好的家庭。从农村进入城市,或者收入本来就偏低的家庭,没有能力为子女提供相应的教育。于是,贫富悬殊就成了恶性循环。合理分配不仅是收入和财富的合理分配,而且应当是机会的合理分配。在国内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妨为不管来自什么家庭背景的青年和劳工,义务甚至强制进行电脑和其他技术的教育。智慧城市需要有智慧市民。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都应当有机会成为智慧市民。

  金融运作不应当盘剥实体经济

  文章指出,从整个社会角度说,影响经济发挥内生动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财富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配。在今天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这种财富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收入在金融领域同实体生产之间的分配。

  金融有两大功能。首先,它将社会短缺的储蓄,引导到最有生产潜力的智力和物质生产的投资中;其次,它为社会保存智力和物质生产所产生的财富。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竞争性的金融市场中当然也会出现财富转移,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财富只能由实体经济产生。超越实体财富的纸面财富最终会稀释金融资产的整体价值,因此,这种运作的作用只是财富再分配,而不是帮助实体经济生产财富。

  资本经济今天已经基本从传统的个人或家族的所有制,转变成了股份持有者拥有的公司制。公司制的出现是实现经济创新的条件,是社会重大进步。但是,由于股份制的出现,公司所有人对公司的实际控制被削弱,金融机构对资本的控制大大增强,资本的异化进一步突出。在一个竞争不充分的经济体中,银行往往控制了资本的流动,为了增加资本的回报,人为地放大资本的稀缺性。尽管在公司制中最终获得大部分盈利的是持股的大众,但是,中介机构为了“雁过拔毛”的利润而造成的金融资本的空转,会阻碍资本向生产自然流动,社会财富的分配在金融收入和劳动收入之间因此会出现不合理的畸形现象。

  在中国没有金融机构破产法,银行实际受国家也就是纳税人担保的情况下,资本的自然风险率被严重扭曲。同美国金融危机前的情况类似,中国影子银行用储蓄作抵押来发行信用,用利率较低的短期贷款短期风险来资助利率更高的长期产品长期风险,它们赌的是一旦市场出现流动性风险,政府和央行为了保证储蓄安全和保持经济稳定,不得不出手相救的假设。理财产品的高回报,反映出的并不是生产企业面临的实际风险回报,而是在自然风险率之上加上金融产品空转的收益。金融产品能够有这种收益,是来自金融资源的垄断。由于金融资源的垄断,持有金融资产的人在社会收益中的分成,高于有效的金融运作理应得到的分成。换句话说,从事实体生产的劳动者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收益的份额。尽管持有金融资产的人有可能也是从事实际生产的人,但是这种趋势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富有阶层的财富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年轻人则失去应有的报酬和创新的动力。

  如果在一个13亿人口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受到法律保护、政策保障,拥有生活尊严、充满创新欲望、成功机会、努力方向,得到受教育的权利和应有的报酬,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增长一定会充满无限的生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