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猜想冯氏春晚

http://www.CRNTT.com   2014-01-21 12:26:13  


 
  穿着敞口黑夹克的冯小刚走上台发表获奖感言。

  客套之后,他忽然停了下来,清清嗓子,抬起头,“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的每个导演都备受煎熬,这种煎熬就是审查。”他说,“在中国,‘审查’是一个在正式场合中不能被提及的词……政界和文化界的精英都心知肚明,宣扬它毫无益处。”“为了通过审查,”冯小刚继续道,“我得把自己的电影往坏里改。那为什么我们都还坚持了下来呢?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这帮傻子太爱电影了!”

  甚至,就连如今被称道的冯氏喜剧风格,也可以说是被审查逼出来的。

  1996年,是冯小刚点儿最背的一年。《爸爸》、《情殇》、《月亮背面》、《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冤家父子》没有一部通过审查,接二连三的“修改”意见却永远没有明确要怎么改。

  所有的投资人开始对冯小刚避之不及。那段时间,他最常做的事儿就是裹着军大衣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向繁华的京城眺望。

  所幸,王朔给冯小刚留下来最后一条活命的路:《你不是一个俗人》。

  也是那一刻,落寞的冯小刚忽然想明白一件事儿,“艺术啊,要离政治远点儿。你要面对现实,要么被一巴掌跟一蚊子似的被拍死,要么就从那巴掌缝儿里飞出来。不是说你侥幸能飞出来,而是他没想真拍死你!”

  《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成电影《甲方乙方》大获成功,随后《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非诚勿扰》一连串的冯氏喜剧幽默完全诠释了另一个冯小刚。

  冯小刚自己也并不回避,“关照现实的作品纷纷回避,为了审查的安全,一窝蜂地去拍历史题材。作为一个导演,近些年来没有能够拍出几部记录这个时代的深刻变革的作品,我们是有愧于心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创作者的视野和能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该认真检讨一下我们的审查给创作带来的伤害和桎梏。”

  在电影上想明白了的冯小刚,如今却注定要在春晚中再遭遇“审查”煎熬,正如他自己所说,“方方面面都可以对艺术指手画脚”。

  春晚不姓冯

  一位网友问,冯小刚会不会由着自己性子来执导?冯小刚的回答,“我还没傻到那种程度。”

  应该说,春晚和冯小刚的电影相比只会更加严苛。冯氏喜剧可以打上“冯小刚作品”,但春晚注定不可能姓冯。

  中央电视台前台长杨伟光介绍,1986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一纸禁令彻底改变了春晚市场的生态,发文中禁止各地方台在除夕夜制播同类晚会。央视春晚,就此在政府的护航下一家独大。之后,广电总局介入越来越深,1990年代,春晚在实行招标制时,总导演人选一职除由央视二十一位编委投票表决外,还需广电总局批准。

  杨伟光说,“春晚的联欢色彩淡化了,变成中国人过春节的一种‘图腾’。”

  “图腾”意味着春晚要承担更多的宣教功能。

  冯小刚执掌春晚的一个利好是,冯小刚不是央视中人,最初也不愿接受这个工作。是央视和春晚有求于他,这多多少少给他一些博弈的空间。

  著名导演赵宝刚受邀担当2014年春晚策划,他曾参加过多次春晚改革研讨会,赵宝刚坦言,领导是希望改变现在的局面的,最起码要艺术和宣传兼顾。“人们在追求这个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犯了一个错误,忘记了你宣扬一个东西最终是要让人接受的。”

  这本是冯小刚擅长的事情—让观众舒服自然地接受春晚的主流价值观。

  无论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还是之后的《天下无贼》、《非诚勿扰》,冯小刚的电影总会从一个和人们贴近的“悲催小人物”开始,而最终完结在一个隐喻光明的结尾中。

  其实,观众挺宽容的,宣教也可以,只要别太生硬。给冯小刚一点空间,结局或许大不同。(中国周刊记者 闫小青 北京报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