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乌克兰民主的国家危机

http://www.CRNTT.com   2014-02-25 10:04:48  


 
  从2004年的“橙色革命”以来,乌克兰周期性地陷入震荡之中,虽然权力的更迭是通过选举进行的,但是选举的争议并不是通过宪法渠道解决,而是不断修订宪法。更严重的是,宪法的纷争与地域认同夹杂在一起,东西乌克兰之间的裂缝越来越大。就像林肯说的,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而乌克兰这栋房子恰恰间在一条断裂带上,街头政治的乱象甚至暴力冲突根源于国家政治深层的断裂,就像岩浆喷涌只是地壳运动的副产品一样。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乌克兰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虽然披上了国家制度的外衣,但是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不断修订的宪法就是例证。

  何谓国家,国家就是权力的容器,是定义和积累合法性资源的组织,公民的权利必须要在国家框架之下界定。如吉登斯所言,现代国家实现了内部的绥靖,提供了一种非暴力的政治秩序,虽然暴力是政治的底色,但是当政治只有通过暴力来解决的时候,国家就失败了。乌克兰持续数日的暴力冲突使国家濒于失败的边缘。乌克兰广场上的激进民族主义分子并非普罗大众,而是训练有素的退伍士兵甚至特种兵,政治分歧从议会变乱变成了广场械斗,这不仅是民主的失败,更是国家的失败。

  政治学家福山提出,政治秩序需要三种要素:国家、代议制和法治,而国家是政治秩序的基础。起源于欧洲的现代国家模式普及到全世界之前,帝国才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主角,其实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才真正迎来了一个国家的时代。乌克兰则只在冷战之后,从苏联帝国中裂变出来的。领土是国家最核心的要素,也为主权的行使提供了空间,现在被称作“乌克兰”的那个空间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权力空间,而是四分五裂,其形成过程持续了近一千年。

  转换一下视角才会发现,乌克兰其实是不同的帝国边疆拼接而成的,从基辅罗斯分裂之后,这块地方一直没有在一个国家(或帝国)统治之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东乌克兰是在波兰以及波兰—立陶宛的统治之下,1648年,也就是现代欧洲关系诞生的那一年,乌克兰的哥萨克首领赫麦尔尼茨基起义反抗波兰—立陶宛的统治,起义失利之后,1654年与俄罗斯签署了别列亚斯拉夫条约,成为俄罗斯的保护国,俄罗斯进而将第聂伯河东岸的领土纳入统治范围。而西岸的领土则通过三次瓜分波兰而被纳入俄罗斯帝国治下,而克里米亚半岛直到1783年才从奥斯曼帝国划归俄罗斯帝国。西乌克兰也就成为俄罗斯帝国与欧洲拉锯的地带,1920年苏联与波兰签署里加条约承认波兰对利沃夫地区的统治,而到了1939年苏联与德国第四次瓜分波兰,又将这一地区重新纳入苏联治下。

  在苏联时期,第聂伯河的界线并没有消弭,东乌克兰成为重工业地带,而西乌克兰依然以农业为主,东乌克兰被整合进苏联计划经济体系之中,而西乌克兰则没有享受到苏联帝国的优惠。冷战结束之后,乌克兰独立,学者们称为为“转轨”,但乌克兰面临的问题却是“建国”,在帝国边疆的废墟上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何其难也。现代国家区别于帝国的根本在于边界的封闭性,最核心的是国家认同,但是现在“乌克兰”这一认同远远不能缝合几个帝国留下的碎片,西乌克兰对欧盟的亲和力要远远超过对东乌克兰的好感,正因如此,亚努科维奇暂停入欧进程引起了一场示威的风暴。而当亚努科维奇逃遁,甚至被审判或者扔进监狱都不会改变乌克兰国家分裂的状况。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