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香港政治澳门经济各自凸显主要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14-03-07 08:55:23  


张德江参加澳门代表团审议
  中评社北京3月7日讯/澳门新华澳报今天登载评论文章《香港政治澳门经济各自凸显主要矛盾》,内容如下: 

  昨日张德江先后到全国人大香港、澳门特区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他参与港澳代表团的活动,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与港澳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共同参与全国人大会议的活动,也是以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的身份,与港澳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探讨在全国人大活动的角度上,如何发挥大家在港澳事务上的积极作用。这与习近平、胡锦涛等领导人鼓励全国政协和地方各级政协的港澳委员,发挥双重积极作用,有着某种契合之处。因此,张德江参与港澳代表团活动时的发言,是除“一把手”习近平之外,最具“指标性”意义的。

  本来,在张德江之前,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的组长,是由专任国家副主席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这是凸显了国家行政权力,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的“创组组长”曾庆红如此,其继任者习近平也是如此。而从本届起,组长却移交给专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有人说,因为担任今届国家副主席的李源潮,由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九改七”的原因而能升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因而只能以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次一级”位阶改任副组长,而改由专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兼任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以保持该小组的最高政治位阶。

  此番解读当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仅只是属于组织层面上的;而不能忽略更重要的属于政治和法律层面上的原因,那就是从基本法的角度,将港澳事务工作回归宪政制度的高度,以利于在两个基本法实施中遇到的涉及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关系的问题,以《宪法》和基本法为依据,准确地抓住“一国”与“两制”的关系这个核心,严格按照既有利于维护“一国”,又有利于实行“两制”的要求,使“一国”和“两制”都能得到维护,既保证中央对香港、澳门有效行使国家主权,保证基本法在全国范围获得统一的理解和执行,又保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有效行使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保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

  由此,今后中央的港澳事务工作,将更加重视《宪法》、基本法和在港澳两天前实施的全国性法律,以及港澳两特区的法律,并将之提升到宪政制度的高度,一切行政工作都必须服从于宪制和法律,这本身就是依法治国的表现。实际上,两部基本法是“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产物和体现,以“一国两制”的方针为指导,把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安全,与授权两个特区实行高度自治、保障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有机地密切结合起来,从法律上保证“一国两制”的伟大理想在香港、澳门的实施。因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兼任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就是从基本法的角度,将港澳事务工作回归宪政制度。

  果然,张德江昨日在香港代表团发表的一大篇谈话,就全都是紧紧围绕着香港的政改问题而展开的。尽管这是针对香港目前的特首选举办法方案的“即时指导”,但也显然就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特区的关系,及怎样全面准确落实执行基本法,作出了具有中长期方向性意义的指引。

  而张德江参与澳门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活动所发表的谈话内容,却基本上并没有与基本法相关,而是着重于经济发展问题。这除了是澳门特区目前并没有发生“热辣滚”的与基本法有关的事务之外,也由于中央已经确信,澳门特区在落实执行基本法上是较为畅顺的,因而中央是完全可以放心的。实际上,在前不久的政制发展的过程,就证明澳门特区政府和绝大多数澳门居民,是完全按照基本法的框架,及全国人大常会的“解释”亦即中央的意向而进行的。因此,具有“双重中央代表”身份的张德江,也就无须就此对澳区全国人大代表特别作出指导。

  正如哲学上一个著名的命题所指的那样,主要矛盾解决后,次要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现在,在整体港澳事务中属于主要矛盾的政治议题,在澳门特区已经获得到妥善的解决,因而属于次要矛盾的经济问题,就已经在澳门特区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曾经在地方首长层级从事过经济工作,在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时更是主管金融、商贸,及质检、海关、工商管理、旅游等行政事务,因而十分熟悉经济工作的张德江,就在对澳门代表团的讲话中,除了是“应景”的第四届行政长官选举、澳门特区成立十五周年大庆这两件属于政治范畴的事务之外,就专谈经济问题了。他既肯定了澳门经济发展的成绩,但更指出澳门经发展所面临的隐忧,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加强与内地合作交流,培养好自己人才,研究横琴如何与澳门澳配合发展,拓展澳门自己的发展空间,在强化中葡平台作用上亦要有新思维,如探讨成为中葡网络中心平台等,并指出“物流中心”、“商贸中心”等主张,受到土地资源匮缺的严重制约而不切合实际。

  实际上,澳门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是严重的。本来,中央早就对澳门经济发展的“罩门”作出了准确的诊断,并开出了“药方”,包括“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架设“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平台”等。但我们有否“照单执药”而使到澳门经济可以“药到病除”呢?很遗憾,除了“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平台”,是属于国家事务,其中的“中国--葡语国家论坛”更是由商务部和外交部操办,而搞得比较好之外,其余两项,尽管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是并不足够。其实,就是“中葡平台”方面,还仍有不足。比如,在推动和帮助内地企业“走出去”方面,就未能推介内地企业到葡语国家。也凑巧的是,张德江昨日还以其曾任浙江省委书记的经验,希望澳门的年轻人能够学习“浙江人”。就此方面,连澳门人自己都未能做到充分利用葡语国家的广阔市场,更遑论引介内地民企到葡语国家开拓发展。

  诚然,澳门在执行“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上,遇到了土地和人力两大资源紧缺的问题。前者是“不可再生”资源,再急也没有办法,只能是祈求中央批准澳门继续填海,或调整目前的横琴政策,更或是批准澳门以“飞地”模式在别的海域填海。至于人力资源,是属于“可以再生”的资源,这个“可以再生”并非是指“循环利用”,而是可以从本身人口中“增值”和“增殖”,也可以引进“外援”。但以目前的“关门主义”心态看,“外援”的大门仍很难打开。那就只能是依靠本身人口的“增值”和“增殖”了。“增值”,那就是特区政府的人才培养计划,需要较长的时间;“增殖”,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因为一个人从呱呱堕地出生到成才,起码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何况,正在成长的中产阶层,是“计划生育”的主动响应者,甚至近年还流行“丁克主义”,拒绝生育。这将使澳门的经济发展,面对更难打开的“死结”,还需大家齐来想办法,不负中央尤其是张德江的殷切期望。(作者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