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世界读书日:要不要共同读书

http://www.CRNTT.com   2014-04-23 13:57:36  


 
止庵:曾和作家张悦然组织过两个人的读书会 

  止庵(学医出身,著名传记和随笔作家,某出版社总编辑):各位刚才的讲话(指会前优秀读书会展示环节-编者注)使我很受启发,也很受打击。因为有人说到参加读书会的年龄上限是40岁,年轻时我没赶上好机会,现在因为年龄被摈弃于外,感到挺失落。但我曾和作家张悦然组织过一个两个人的读书会,办过两次,各自看一本或几本书,然后一起谈一个下午。第一次谈的是一本书,第二次谈的是四本书,没有继续下去。 

  在《论语》里,子贡跟孔子说,我不想强加别人,别人也别想强加于我。孔子说你做不到,但只有一件事能够做到,即读书,因为书读完后可以分享。假如有这样一个读书会,我倒很想参加:大家共同读一本书,是大家想读的,读完后一起分享读这本书的心得。这种形式最好。我不太主张每个人都读一本书,然后到这儿来介绍。比如这个读书会有二十个人,回去看二十本书,是不太可能的事。读书最简单,就是把一本书读完再说,就这么简单。

刘柠:日本的读书会有悠久传统 

  刘柠:日本是一个阅读大国,这是公认的,在地铁、公共空间很多人都会自觉地捧著书读,这已经成为他们的文化。中国人的阅读量在统计排名中偏向末位,但依然有每人每年平均6-10册的数据。但我个人对这个数据有疑问。就我个人的粗浅观察,按全国平均来说肯定不到6-10册,这中间有水分或者这中间有很多实务的书。而日本是一个阅读大国。

  听了大家的分享,想起我多年来往来于中日之间以及在日本生活时加入读书会经历。日本的读书会非常有传统,因为没有经历过文革这样的断裂,所以一些读书会有持续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至少有一些从战后重新发起的读书会以及学习会一直持续到现在。日本一些大作家,看他们的回忆录,都有在青年时代加入某个读书会、学习会的经历。他们有的是读书会的组织者,有的是成员,这些成员中包括他的师长、老师、弟子、同僚,是一个相互激发、互动的平台。

  刚才兴文老师谈到,读书最终是个人的事,这我同意。读书虽然是个人的事,但一个人读了一本书,如果这本书非常触动人,也需要分享,分享是一种快乐,这种分享需要借助于一种通道即媒介,以这个媒介为通道或平台分享读这本书的快乐或者不快乐,然后会有互动,相互激发出主意、创意和思想。这种互动的激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意义上读书会、学习会非常必要。 

  我自己参加的读书会有三个,都与中国问题有关。一个叫做老虎会,一个叫做山水会,还有一个是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组织的学术交流会,也定期举办活动。前两个比较高大上,后一个比较草根。 

  老虎会里有大学教授,比如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的教授、朝日新闻的报社记者,都是中国问题的资深专家,定期举办活动。我谈一下他们举办活动的形式,如果大家都读一本书,我个人觉得意义不大,他们恰恰是每个人读不同的书,但就针对一个主题分享。而且日本人很会开会,每次会都有一个轮值主持人,他们叫干事或者总干事,这个干事来安排会议定在几月几日,在哪里开始,提前设定一个题目,每个人围绕这样一个大主题做一个报告。你要报告的题目是什么,需要事先知会干事,每个人就这个问题进行准备。全部的资料都由干事收集,比如这次会有15人报名,复制15份资料全部放到每个人的桌上,严格控制时间,一个人5分钟就是5分钟,每个人发言后有一个简短的互动时间,最后一个环节是到附近小馆子里喝酒。从晚上6点到11:30左右都围绕这样一个主题,谈得非常有效。这是老虎会。 

  三水会,每个月第三周的水曜日即星期三)举办活动。这个读书会比较学术化,中国去日本访学的嘉宾都会受邀参加。很多中国教授没有时间观念,有一次,一个有名的教授整个晚上就他一个人滔滔不绝,很多人没有时间谈,不得不去馆子喝酒了,他们就向总干事抗议。所以时间概念的稀松或者严密的控制,也是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之一种。 

  最后一个在北京的读书会,会员都是在北京访学、留学的日本学人,由一个在科学院留学的研究满铁时代科学技术史的叫山口直树的学者创办。一般从日本过来的学者、文化人会被抓差,就某一个主题进行深度演讲。从形式上来说,跟前两个都一样有严密的组织,时间精确地控制。孙文说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开会问题,学习会、读书会也是一个开会,开会要讲游戏规则,这方面杨早老师最有经验。在精密的组织基础上,才能高效地讨论问题。谢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