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喻海良:马航搜救折射中国科技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14-04-25 12:00:41  


 
“养兵千日,用兵何时”

  不可否认,不管是“心脏”,还是“眼睛”的灵敏度比不上他国,都不能回避中国科技“起步晚”这样一个因素。

  但在章正宇看来,马航事件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继续研制”、“抓紧追赶”这些简单的道理,更暴露了中国科技界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他表示,指标与能实际运用是一个台阶性的差距,有些设备我们不是没有,我们有,而且指标比他们还高,但是用的时候就不好说了。

  4月17日,美国一家媒体报道称中国未使用蛟龙号是担心技术差距,此言论一出随即引起热议。蛟龙号,这个在此次事件中被称作“千呼万唤还不出来”的国产高科技产品,2012年第五次下潜深度达到7062.68米,创下同类载人潜水器世界最高潜水纪录。

  然而,当由美国制造的蓝鳍金枪鱼已经完成了第九次水下搜索,把三分之二的水下核心区域“摸”了个遍的时候,纯正“中国血统”的蛟龙号,却仍在待命。

  “使用效果好坏最终是看综合效应,不是看单一指标。”蛟龙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要设计者告诉记者,蛟龙号也有其“软肋”:跑得慢,航速只有一节(1.852公里/小时);续航能力12个小时,除去上浮、下潜时间,真正海底作业不过五六个小时。相比之下,最大航速四节、有25小时续航能力的蓝鳍金枪鱼更适合大范围搜寻。换言之,蛟龙号只有等到残骸位置基本确定后才有可能“下海”。

  这位设计者同时表示:“蛟龙号可以通过目视观察、摄像、照相、声呐绘制海底精细三维地形图等手段摸清残骸分布区域的情况,抓取小块残骸,参与打捞黑匣子,能够在下一阶段的搜救中发挥巨大作用。”

  “我们需要创造条件给蛟龙号争取到一展身手的机会,如果不去参加搜救工作,那么世人对蛟龙号能力的怀疑就永远无法消除。”他说。

  这也是科技装备上的共同问题,如果不进行实战,多试,多用,就永远不知道结果,也难以知道大国之间的差距在哪里。这正是科技界“养兵千日,用兵何时”的担忧。

  章正宇举了个例子,早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英国一商船往伊拉克运送物品,伊方在海下布了很多水雷,为了在最短时间安全拆除水雷,美国放弃蛙人改用水下机器人,仅十几个小时水雷全部“拍掉”,商船航行畅通无阻。

  2004年,俄罗斯AS-28型潜艇在堪察加半岛某海域执行深潜任务时,撞上渔网无法脱身,7名船员被困深海。英国水下机器人立刻潜入海底割开渔网、声呐机阵,潜艇“弹了上来”。

  “法航出事,美国拿着设备去了,马航事故,美国又借了出去。”在章正宇看来,四处借出设备的“回报”是对其科技成果实用与否的一个反馈,这些能够促进海洋科技发展的反馈,是“泡”实验室难以得到的。然而,中国科技目前的现状是,“研制出来的成果很多被搁在了实验室或仓库里,而没有被用户更多地使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