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别让贫困成为地震的帮凶 | |
http://www.CRNTT.com 2014-08-11 12:14:12 |
不是贫困地区的百姓不愿建起坚固的房屋、校舍,而是他们根本就无力承担高抗震能力房屋的建筑成本。在云南,有基层干部算了一笔简单的账,仅60平米的抗震房屋就要投资6万,显然这与农民自身的经济支配能力相差甚远。鲁甸所在的昭通市,去年财政预算只有200多亿,而辖区农村居民超过400万,用这样孱弱的财政为同样孱弱却众多的民众补血,无异于杯水车薪。即使云南举全省之力,在中国地震最频繁的地区之一,短期内投入巨额资金来完成“中国最坚固的农村房屋计划”,恐怕也是天方夜谭。 即使有可操作性,仍然要面对“城乡差距”这一现实瓶颈。过去三十多年的城乡发展差距,在建筑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突出表现在城市建筑有一整套以资金和技术作为支撑的体系,从设计到建筑到开发商资金到监理,从土地出售、建设投标、房屋销售,环环相扣,使得城市的建筑质量、抗震能力与农村自建房相比,有如霄壤之别。在汶川地震中,城市与村镇建筑房屋的损毁比例差别之大,就可见一斑。在这样的现实制约下,一个地区怎么可能把庞大的财力投入到孱弱的农村房屋建设中呢? 可以说,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城乡差距的鸿沟,犹如一个看不见的“幽灵”,在地震突如其来的时候,成了灾害的帮凶,使得地处地震带的贫困地区民众,遭受了超乎想象的伤亡与损失,“小震大灾”正成为一种痛彻心扉的发展难题,摆在所有人的面前,如何求解,将是未来极其重要的公共命题。 南美一只蝴蝶扇动的翅膀,有可能引发美国佛罗里达的一场风暴,宇宙万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所有事物都可能产生因果关系。经济社会领域的失衡、差距,会和地震引发的诸多效应之间,产生或明或暗的联系,作为今天目睹这一切的有识之士、决策者,又怎能不痛定思痛,穷尽一切力量去弥补城乡的差距、去填平地区发展的鸿沟? 在国家层面建立提升贫困地区房屋抗震能力的基金、东部发达地区帮助西部落后地区、财力雄厚的企业帮助贫弱的山村、民间力量援助贫困农民、国企央企上缴一定比例红利作为特殊建设资金……总之,鲁甸地震、芦山地震、定西地震、玉树地震等一系列地震,以惊心动魄的悲怆告诉我们,对西部地震多发区的防震抗震治理,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一套系统的援助设计,打破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的瓶颈与限制,让“小震大灾”尽快成为历史,让那些在倒塌的房屋下殒命的魂灵安息,让所有在地震带生活的人们能够从容地面对自然的咆哮。 不让贫困成为地震的帮凶,应是生者面对逝者,许下的庄严承诺。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