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文革波及香港 金庸成“左派”暗杀对象

http://www.CRNTT.com   2014-08-30 11:07:00  


 
延伸阅读:金庸与《新明日报》

  本名查良镛的金庸,于1959年与初中时的同学沈宝新在香港创办了《明报》,公司注册资金十万元,金庸占百分之八十股权,沈宝新占了百分之二十,其主张的报章精神为:

  ▪ 强烈民族意识

  ▪ 高举儒家思想

  ▪ 反战

  ▪ 崇尚自由

  开始时,《明报》只是一份报道些小市民话题的小报,格局幷不大。报上除了有给人士爱看的马评,还有金庸每晚熬夜撰写的武侠小说来吸引读者(创刊之初,连载的是《神雕侠侣》)。但《明报》初期销量始终不佳,最差时只有5、6千份,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我们看见报馆经济不好,也不奢望有薪水发,只求渡过难关,便心安理得了。”

  但自6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政局动荡,大量大陆难民涌入香港,《明报》报道与评论难民问题上,与香港强大的左派立场南辕北辙,形象逐渐鲜明。1963年,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对日本记者团发表了「核裤论」,声明「不管中国有多穷,我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金庸立即在《明报》发表社评《要裤子不要核子》,反对中国在贫穷情况下还硬要制造原子弹。此论一出引起轩然大波,左派的《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香港商报》、《晶报》等开始猛烈围攻《明报》。《明报》再次发表《我们关于裤核问题的十点立场》社评,甚至不惜以全部版面阐述对“核裤论”自始至终坚持的立场。

  从1964年11月27日到12月22日,《明报》每天都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敬请〈大公报〉指教和答覆》的一系列反击文章,包括核子与裤子问题、人民公社问题、一中一台问题,要不要向外国输出粮食问题,要不要民主自由问题、修正主义问题等等,清楚阐明《明报》的四种精神。经过这些事件后,《明报》因为在论战中表现独立报格、坚守立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而从1966年中国发出”五一六通知”,至1978年中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的13年间,香港社会在1967年开始受到中国政局的波及,发生了”反英抗暴”的。在举世关注大陆香港去向的时期,《明报》因势利导,把握时机闯出香港,在国际间建立了声誉,同时也办起了多元化的出版业务,包括月刊、周刊、晚报等。

  在文革期间,香港新闻界不分左、中、右,都大量报道了有关文革的各种动向。《明报》幷不是拨出最多版面报道文革的报章,但《明报》能在众多报章中渐露头角,是依赖对”文革”的独家新闻,和分析精辟、预见大致准确的社评,加上副刊相关文章的配合,新闻版位灵活调度,因此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明报》的销量,也从1965年年底的八万份,跃升至1968年的十二万份。

  1967年5月,香港因新蒲岗一间塑胶厂的劳资纠纷,而引发左派人士借此发动群众,要”斗垮斗臭港英政府”。从此,香港发生了许多流血及“波萝”(炸弹)爆炸案。这动乱期间,《明报》因从社评到新闻,以至副刊立场,都在批评左派人士,及认为”反英抗暴”运动有违香港人的利益。香港左派激进派分子也因此对《明报》,及其他立场反左的传媒进行各式更猛烈的攻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