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警惕IMF的大忽悠

http://www.CRNTT.com   2014-10-15 09:28:06  


就技术层面而言,世界银行和IMF基于购买力平价(PPP)得出的所谓中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的结论,就如当年渲染的中国制造业超越美国一样,本质上都是忽悠中国乃至世界进而让中国提早分摊更多国际责任的战术安排。
  中评社北京10月15日讯/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频频在中国经济规模上做文章,其背后的逻辑值得高度警觉。先是在今年4月30日,世行在其研究报告中称中国将在今年底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已明显早于IMF专家此前的预期。见此情形,IMF也紧锣密鼓准备发布相关信息。结果两大权威国际经济组织在5个月之后几乎同时对外宣布,中国已成全球首席经济大国。国际媒体还引用世行的估算,将9月29日定为“权力的转换”之日。

  上海证券报发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文章表示,其实,无论是世行还是IMF,其近年来针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发布的相关信息越来越带有强烈的偏好,换句话说,其背后的操纵痕迹日趋明显。难怪相对严谨的《瑞典日报》针对世行的报告评论说,这可能只是个数字游戏。因为以原始数据计算,中国去年的经济规模仍比美国小6.5万亿美元。何况中国去年按照名义汇率取得的9.3万亿美元GDP中,在除掉水分后,其有效经济产出估计也只有6万亿美元。而世行和IMF的分析师们在其宽大的办公室里,通过所谓的购买力平价法,不仅一下子将6.5万亿美元的巨大数字鸿沟抹去,而且还得出中国经济规模将在今年超过美国0.2万亿美元的完美结论。这是稍微懂得经济发展理论的人无法接受的。因为即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水平也要远远落后于美国。经合组织早先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只有全球平均的75%,而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则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70%。即便是在上海、北京这样最接近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中国超级城市,其一般居民的生活状况也是相当拮据的,居民幸福感与人均GDP已超过1.5万美元的统计数字相比,落差很大。

  还是国际数据和信息研究机构(HIS)预测数据较为客观。这家机构曾在9月8日发布研究报告称,到2024年中国的名义GDP将为28.25万亿美元,而美国则为27.13万亿美元,中国占全球GDP的份额将从2013年的12%提高到2025年的20%。而且HIS对中国经济的告诫也较为精准,例如,要通过经济再平衡,带动经济结构调整,激活消费潜能,等等。

  文章认为,就技术层面而言,世界银行和IMF基于购买力平价(PPP)得出的所谓中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的结论,就如当年渲染的中国制造业超越美国一样,本质上都是忽悠中国乃至世界进而让中国提早分摊更多国际责任的战术安排。

  在主要国家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核心产业控制权以及储备货币主导权争夺的今天,简单的GDP比较,早已不能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实力尤其国际竞争力。至少,中国无论是在高端制造业还是前沿科技领域乃至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金融价值链环节,与美国至少存在10年的差距,有些领域的差距甚至在20年以上。特别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生物制药等战略性产业上,中国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仅仅是干线飞机所用的发动机,差距就在30年左右。美国在基础领域的雄厚研究实力举世无匹,中国则在某种意义上扮演着为美国持续输送大批量低成本人才的角色。而就国家之间的经济与贸易分工以及获益程度而言,中国拥有的对美贸易顺差,本质上是中国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的血汗换来的,而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只需要印刷美元就可获得生产制造的价廉物美商品,至于中国在其过程中消耗多少国内资源则从来不为美国所关心;就中美各自的顶尖企业而言,中国企业尽管入选世界500强的数字逐年上涨,但站在全球顶层分工的角度而言,就完全没有可比性了。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