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台湾学者张登及:北京对台政策的台湾视角

http://www.CRNTT.com   2014-12-27 00:46:13  


 
  然而,社会生活中任何行动者双方的立场、战略目标与行动意图都是变动、发展中的,因为影响它们走向的变数非常多,使得问题的关键实际上不是去准确理解“个别”政策举措中的立场、目标和意图;比如是否支持两岸共同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或是否在入学与就业等事项给予对方民众“国民待遇”。这些个别事项固然重要,但在不同的场合都还可能有不同的具体规划,何况是涉及到长期的“大陆对台政策”或“台湾的大陆政策”。所以看问题的角度应该照顾到行动者看待这些“个别”事项背后的、一段较长时间中相对稳定的“位”,也就是“换位思考”的“位”。

  那么这个“位”究竟是什么?它能否“换”?笔者打算先就此换位之“位”进行初步探讨,进而讨论如何“换‘位’”,以及“换‘位’”这个方法如何有助于“增信释疑”。此后,再以具体的两岸主体性变迁的讨论为例,说明“换位”思考的理论与实务价值,并依此提出简要结论。

           “换位”与两种“互为主观”

  笔者不敏,建议将换“位”的“位”理解为社会科学常说的“主体性”(Subjectivity)。以此言之,“换‘位’”即是“互为主观”(intersubjectivity)。

  “主体性”对于集团行动者(corporativeactors)如国家、机构、公司等等也好,对于个人行动者(individualactors)也好,最具体的展现是对“自我”(theSelf)的认识。这样的“自我”是行动者在生活世界的历史经验沈淀与现实制约中形成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讲,它是特定物质条件与上层建筑的产物,一方面具有稳定性,一方面也不断地在发展、变迁。所以“自我”是一种“自然存在”、“社会存在”,也是一种“历史存在”;它的存在条件与状态和“人”的存在是一致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