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郑伟彬:权力“任性”碰撞“四个全面”

http://www.CRNTT.com   2015-03-13 11:07:35  


  中评社北京3月13日讯/今年的“两会”,火了“任性”这个网络新词。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言人吕新华用它来形容当局反腐的坚定决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用它来形容权力的无约束、无监督。前者之所以“任性”,正是由于后者的“任性”。而在“两会”前被官方媒体详细解读为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其能否成功实现,最终取决于这“任性”的权力,能否真的被关进笼子里。

  在笔者看来,“四个全面”里,最为核心的是“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建构起“全面依法治国”的框架,如此之后才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手段,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党建与吏治能否成功,决定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能否最终实现。因此,反腐的强度与深度、政党的制度建设与能否自我革新,成为了任性的权力与四个全面之间对弈的关键。

  通过过去两年多的反腐行动,不难发现中国党政军大三领域存在诸多腐败问题,各种大老虎层出不穷。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前的腐败问题已经不仅仅渗透了肌肤,甚至已经深入到了骨髓。这对执政党自身的组织建设与执政能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倘若如清华大学教授王绍光所言,中国过去三十几年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因为中国独特的党国体制,腐败的党政军官员,明显地削弱了这一体制的治国、调控能力了。

  在此次的“两会”上,中国总理李克强也坦言,改革目前遭遇了来自体制弊端与结构性矛盾的拦路虎。这意味着,能否通过反腐重构中国的官场政治生态,能否重新树立组织规矩,重建实现法治社会与市场经济秩序所需要的国家制度,将极为重要。

  李克强针对“任性”的权力给出的方案是“简政放权”,试图通过减少政府的审批项目,来削弱权力对市场、社会的干预。这样的举措并非现在才实践,但为何过去成效不佳?问题不在于权力的多少,而在于权力的强弱。只要有“任性”的权力存在,就必然会产生寻租与腐败的可能。关键不在如何减少,而在于削弱其“任性”的可能。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