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李佐军:警惕掉入“新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15-03-17 09:14:59  


 
  李佐军:中央政府像一艘船,每年的工作中有多项目标需要协调平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控风险、建生态和保民生等各个方面都绕不开,改革只是各项工作之一。这些目标中有互相促进的一面,也有互相矛盾的一面。比如,改革的目的是多元的,包括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等,有时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不得不牺牲一些经济增长;再比如,部分改革有可能震破泡沫,影响经济增长;同时,稳增长与保环境之间也存在两难,要想有好的环境,经济增速很多时候就不可能太快。

  我一直主张,中国经济应该主动挤泡沫,尽快进行调整。如果早在2008年时,顺势进行调整,中国经济现在应该已经进入“新常态”了。贪婪是泡沫产生的根源,因贪婪而追求赶超式发展,导致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过度发展、基础设施超前建设,其手段必是货币超发、过度负债和依赖影子银行,其结果则是资产负债表恶化,泡沫累积。

  经济增速“换挡”正是经济规律在发生作用的体现,当一个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速就要放缓。认清这一规律后,我们就会坦然面对,经济发展有周期波动,有低潮就有高潮,严冬过了就是春天。经济低迷并非都是坏事,它可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又为经济走出低谷带来了新的动力、新的增长点。

  恐惧是泡沫持续做大的根源。泡沫有自己生亡的周期和规律。如果我们不恐惧,当泡沫成熟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破灭,破灭当然会有阵痛,但阵痛会孕育新生。如果我们恐惧,当泡沫成熟后不敢让它破,如不敢打破刚性兑付,反而精心维护它,虽眼前避免了小阵痛,但终究躲不过延后的大阵痛。中国经济需要一次真正的调整,将过剩产能淘汰,将泡沫挤掉。若违背规律人为阻止调整,必将为规律所惩罚。

  很多矛盾和问题短期可以掩盖,但长期不能掩盖;局部可以掩盖,但全局不能掩盖。

  包括产能过剩、高房价、地方债务、影子银行等在内的经济泡沫,不可能只通过改革、转型和创新就轻易解决,改革、转型和创新主要可解决培育新增长点的问题,至于淘汰产能过剩、化解经济泡沫,还需要通过动“外科手术”等其他办法来解决。

  要努力实现“新常态”

  问:大家现在都在谈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但你好像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李佐军:真正的新常态应该在经济底部已经探明、经济泡沫问题基本解决、新的增长点开始形成、改革红利开始集中释放、经济开始出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状况后,才会真正出现。新常态是我们要努力实现的目标状态。新常态下,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无关宏旨,关键是经济运行的质量是否好,经济是否绿色低碳,民生是否改善。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各方仍在关注政府如何确定今年的GDP增速目标,这说明中国经济还未真正进入新常态。只有当我们不再纠结于GDP增速,中国经济才真正进入了新常态。

  事实上,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中,这个过渡时期大约是从2012年到2016年或2017年,估计5年左右。过渡时期持续多长时间,取决于改革和转型的速度和顺利程度。如是能够顺利实现这种过渡,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应该会在2016年或者2017年往后的5年或10年甚至更长时期出现。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向新常态的平稳过渡。从短期看,要顺应经济增长的态势,不要过度干预经济速度的调整。在顺应增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经济风险,因此要做好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的工作,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其次是去产能,挤泡沫。这一过程中的风险难以避免,回避不是办法,往后拖延也不是办法,只有勇敢地面对,积极化解,才是正途。化解的一个重要办法是释放风险,而非捂住风险。释放风险需要技巧,并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三是守底线,稳社会。为了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在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底线意识,要将最坏的情况想好,提前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尽可能将各种矛盾和问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走向新常态的关键是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新动力找到新增长点。新动力很多,其中最根源、最重要的动力是改革。改革是个纲,纲举则目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