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谈谈“香港化”

http://www.CRNTT.com   2015-03-17 09:43:10  


 
  香港化的表现

  何为香港化?直观看来,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高;第二,收入差距大、社会资本差距大、阶层流动难;第三,本地与外地居民冲突明显。同时,房价高也是其它所有问题的主因。

  香港楼价数十年来都保持着较高水平。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统计,港岛套内160平方米以上的房型,单位房价超过25万港币,这意味着每套E型住宅至少需要4000万港币。即使在房价水平最低的新界买一套4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宅,也需要332万港币,2013年香港全行业工资中位数是14100港币(香港政府统计处统计),相当于其19.6年的收入。

  住宅和各类商用楼房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其价格高低,直接决定着城市的生活成本。有戏言,“香港的一盘菜中一半是房租”。首先其冲的当然是房租,自1986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租金的变动幅度与房价基本同步。自2003年房价保持上涨以来,2013年的租金相较2003年已经上涨了一倍有余,而2013年较2004年初的全行业工资指数,不过上涨了34%。从支出结构来看,每月总支出中,用于房租(或等价于租金)及差饷、地租需要6,418港币,占月总支出的29.7%(2010年)。

  作为发达地区,香港人均收入水平高,但物价水平更高,生活负担极重。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二零零九至一零年住户开支统计调查》,仅食物和住屋两项,就占据了香港居民总支出的56.8%,算上水电煤等刚性家庭支出,共计60%。一个家庭在吃住之外可以腾挪的空间很小。

  以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一线中心城市,恩格尔系数一般低于20%,像2003年时,纽约、巴黎、东京等地分别为14%、16%和19%。而香港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这一数据分别为25.7%、25.8%和27.1%(政府统计处的住户开支统计调查)。不仅远高于上述与香港齐名的国际中心城市,还处于连年增长的状态。

  生活成本高,抬升了城市的居住门槛。如果居民收入高,也就罢了,但香港是一个撕裂的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极大,其基尼系数为0.54(2011年),在美国CIA的World Factbook中排第12名,而全球排名中的前20名,无一发达经济体。2009年,香港本地家庭的收入中位数是每月1.75万港币,收入少于1万港币的家庭总数,占全港28.8%,收入少于2.5万元的家庭占全港总家庭户数的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富裕家庭的数目也在不断的增长,月入10万元或以上的家庭从2000年的2.1%上升到2.9%。此即所谓M型社会,两头大,中间小。

  香港是一个市场经济导向的地区,贫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大向来不是问题。香港在商业竞争中,强调个人努力,在竞争中出头是主流价值观。1997年以前,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创业故事是一直是激励年轻人努力向上流动的励志故事,1990年代TVB拍制的影视剧中,大量的情节都是穷小子如何出人头地。

  但近十年,情况发生了改变,成功创业的人士比以往少,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困难,小企业受大企业挤压的态势也越来越明显。这是因为现在的企业结构呈现两极分化,以地产商为代表的垄断企业触手遍及全港,涵盖了绝大多数的地产、基础公用事业、零售业,限于香港政府的不干预政策,缺乏反垄断手段,大企业很容易抑制中小企业的扩张与发展。

  更重要的是,香港高房价致使现存不动产所有者具有先发优势,巨大的房价收入比,使得多数青年无法不借助父母而独立买房,有钱才能买房,房价跑赢收入,不断攀升的房价产生的财富效应,进一步恶化了贫富差距,阻碍了阶层流动。

  本地居民的阶层不流动在香港作为中心城市,源源不断的吸引外地的“高帅富”来港,外来人才携比本地人更勤劳的态度、更有优势的财富和相对优秀的才华,造成外来者居上的现象。再加上CEPA启动以来,外来游客渐多,外地人挤占香港的购物、生活的空间、抬升了他们的生活成本,这必然会出现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游客之间的冲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