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地方债务置换增加银行转型压力

http://www.CRNTT.com   2015-03-19 09:35:45  


 
  长期将加大银行转型压力

  文章认为,在过去的发展中,规模快速扩张是中国银行业的显着特征,也是维持其利润高增长的重要基础。从2003年到2014年,银行业总资产从不到30万亿元,大幅攀升到160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超过20%。从外部环境讲,如此大幅的规模扩张之所以可以实现,在于旺盛的有效信贷需求,而其中有相当大部分与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相关。从实际的偿付看,这些投向地方政府的贷款信用风险不高,算得上是相当优质的贷款。

  2013年数据显示,全国地方政府平台的平均不良率仅为0.17%,其中省级平台为0.03%,市县级平台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24%和0.28%。此外,交通运输类平台不良率则为0.29%。过去两年中,随经济放缓,这些平台贷款的不良率应有一定上升,但与一般企业贷款质量的严重下滑相比,安全边际仍要高出很多。当然,这种高偿付能力并非源于资金使用效率,更多地在于地方政府动用资源的能力。

  长期看,在债务置换以及与之相关的财政体制改革后,与地方政府相关的信贷投放将大幅减少,而可用于一般企业或个人的资金则相应增多。理论上,这种调整可能会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但实际上,在经济周期下行的背景下,这种调整意味着银行贷款组合的整体风险上升,亟需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模式。具体而言,银行需要几个方面的创新与调整。

  一是业务模式创新。从长期看,财政体制改革并不是要否认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合理的融资需求,而是通过管理体制和融资体制的改变来确保融资规模可持续,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银行来说,通过业务模式调整来适应这种变化,不仅可以拓展自身业务空间,也有助于各项改革政策的顺利推进。在趋势上,未来政府债务将更多依赖直接融资,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模式,也应逐步从传统的信贷转向财务咨询、债券承销以及债券投资等综合服务,收入也从单一的贷款利息,转变为债券收益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等更为多元的形式。

  二是客户结构调整。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地方政府都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客户,也是支撑部分银行规模扩张的重要力量。此轮财政体制改革,势必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形成较强的约束,融资需求将显着下降。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要加快调整客户结构,转向议价能力较高,但规模相对较小的零售、小微业务领域。在过去几年中,银行业普遍加大了对这类客户的投入。2014年,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中,个人贷款占比最高,达到了28%,远高于传统的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不过,需要指出的,这种客户结构调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长期与大企业、政府打交道形成的模式和理念,难以适应小微和零售客户,尽管有些银行在规模上实现了突破,但很快暴露出了严重的风险。加之互联网金融在零售领域的迅速渗透所形成的竞争,银行客户结构调整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总体上看,此次债务置换不仅是地方政府债务存量的处置,更重要的是财政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是对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的约束和融资模式的彻底改变。这一变化对银行的影响,也不仅仅是资产结构调整或降低了存量风险,更重要的是给银行提出了业务模式重构的挑战。具体地说,财政部43号文终结了既有的模式,而新模式应该如何?还需要银行通过转型与调整来探索。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