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找准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着力点

http://www.CRNTT.com   2015-08-17 07:01:11  


 
  4。产业布局存在同质化竞争,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

  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平衡,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在部分行业,如电信设备制造,开始拥有世界级的国际竞争力,相关企业也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成为全球竞争中的佼佼者。

  然而,在其他重要行业,如汽车制造,中国企业还停留在国内竞争的水平,难以到发达国家市场上与跨国公司在其“家门口”进行有效的竞争。在很多行业,中国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相应的研发能力。整体升级需要从依赖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从依赖投资和劳动力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

  5。人口红利消失,低成本优势不断减弱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560万人,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2014年末,老年人口的比重继续攀升,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比上年末提高0.4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加速攀升,低成本优势已出现明显逆转,抑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从2009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从2009年至2012年,中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分别达到6.3%、7.5%、9.7%和9.8%。从2003年到2012年,城镇单位的平均货币工资水平从13969元上升到46769元,9年间涨了3.3倍。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中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抓住机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文章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巨大,但机遇也前所未有,并且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战略机遇期,审慎应对、前瞻部署,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抢占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先机。未来中国制造业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1. 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制造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部署。四化同步发展为制造业创造了新需求,开拓了新市场。农业现代化也将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等都为制造业创造着巨大的需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等,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将为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带来更大的契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明确提出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许可、审批,先后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减政放权一方面是走向市场,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为转型提供“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也是要改进宏观管理,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严格事后监管,营造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宏观环境。

  2。持续快速增长的10亿人口级的国内市场将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城乡一体化将成为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按照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每年将有1000余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据测算,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和5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提高4个百分点,吸纳4000万农村人口进城,带动4000多亿的消费需求,4万亿的投资需求。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将成为中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化进程的最大机遇之一。一个正在形成的13多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是中国制造业所拥有的最大优势。

  3。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中国制造业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与过去几轮科技革命中中国始终处于跟随状态相比,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更多的是建立在传统成熟技术基础上。因此,中国制造业基于过去30多年发展所积累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如中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列车、汽车动力电池、特高压输变电、禽流感疫苗等方面已经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就完全有可能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导者。

  建设制造强国是国家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推进。

  一要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体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国情出发,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二要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质量转变。

  三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四要推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优化制造业布局,逐步化解产能过剩,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转变。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