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智库杂志:香港与内地需形成命运共同体

http://www.CRNTT.com   2015-11-13 00:22:24  


 
  2013年3月,香港开始实施“限奶令”,6月、支联会被迫低调处理“六四”烛光晚会口号“爱国爱民,香港精神”中的“爱国”一词;2014年,一些激进年轻人在内地人经常光顾的购物区进行“驱蝗、灭蝗”游行;“占中”清场后,香港出现“鸠呜(普通话购物的谐音)潮”,参与人员以“快闪”的方式在占领区内逗留;2015年初,“鸠呜”演化为“光复行动”(“光复屯门”、“捍卫沙田”、“光复元朗”等);现在,“鸠呜”活动还时有发生,需要警方介入,“闹爆”内地人的同时,祸及当地人。

  两地矛盾的持续发展,不仅影响了两地民众间的感情,而且令香港本土思潮进一步抬头。围绕如何看待中国(内地)的问题,本土派衍生出多个派别,政治意味日益突出,如以陈云的本土城邦论为基调的城邦派,承认“一国两制”但主张两地区隔的自治派,主张“香港建国”的港独派等等。激进的“港独”虽然是极个别的声音,但它是一种对“禁忌”的突破,影响恶劣,2014年2月,香港大学学生会刊物《学苑》曾以“香港民族,命运自决”为题发表系列文章,对“香港民族”进行理论探讨。

  两地关系发展至今,不是断点式的,而是连续的。它既与港人的历史记忆相关,也与香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关,更与回归以来两地的互动影响相关。“一国两制”实践18年,两地关系中出现的摩擦和矛盾有些可以通过中央或特区政府的政策调整解决,有些则需要从根本的思想理念上进行改变。

  相处之道: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

  以嫁接来喻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关系是种形象的说法,双方真正结合为血脉相连、人心相通的命运共同体尚需时日。

  首先要破除成见,增进瞭解。成见是头脑中固定的看法,成见的形成固然与价值观、世界观有关,但资讯不全面也是原因之一。如内地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香港的印象是“东方之珠”、TVB电视剧和“四大天王”的流行歌曲,却不知贫苦人群的笼屋与隔板间、达明一派和一众艺人的“民主歌声献中华”;1997年香港回归,内地人以为香港人也会欢腾雀跃,高唱《我的中国心》,却不知在回归前后出现的不少影视作品中都包含复杂的政治意涵;⑪内地人看到香港人一副东方人的面孔,想当然的以为他们和内地人拥有一样的思维模式、文化价值、处事方式等,却不知港人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早已在不断“去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内地人认为去香港旅行购物是提振香港经济,是给香港人送钱,却没有设身处地想到零售业的利润大都进了商家的腰包,普通市民还得承受超时工作、奢侈品店挤走日用杂货铺的压力。同理,香港人对内地人的成见也根深蒂固,贫穷落后时是北姑、表叔和阿灿,经济发展了是来香港生孩子、买奶粉、上学校,抢占港人的教育、医疗资源的“蝗虫”。在互联网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内地人或香港人都有选择地接受来自对方的资讯,而不是“兼听(看)则明”,那两地民众恐难以做到真正的瞭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