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香港“本土意识”必须“去民粹化”

http://www.CRNTT.com   2016-04-08 00:33:21  


 
   无处安放的“香港本土意识”

  从学理角度而言,“本土意识”是一个包容度极强的用语,“香港本土意识”因而也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在“香港本土意识”中,既有体现香港精神、能够凝聚香港社会“爱国爱港”、“爱乡爱土”情怀的本土意识,也有刻意突出所谓“主体性”的本土意识。①对于“香港本土意识”的论述由此包括两种论述方式:一种是将殖民者视为“他者”,另一种是将中国内地视为“他者”。由于历史形势的变化,前者逐渐被后者所掩盖,本土意识指向的对象从殖民者变成了中国内地,开始沦为分离主义者谋求“港独”的口号。

  如果说“香港本土意识”的实质是一种乡土意识,那么,这种乡土意识在发生意义上,是一种没有乡土的乡土意识。由于香港政局稳定、社会富足、环境自由,从开埠的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成为中国内地移民(难民)的涌入目的地。大多数移民的本来身份和认同,并未随着来港而消除。相反,大多数移民对于香港的认同感不足,仅仅是将香港视为“大环境”里的救生艇,认为自己只是在香港暂住,待内地局势明朗或稳定后,便会返回老家。②由于香港社会的原住民较少,且至今没有成为一股独立的社会力量,因而大多数香港本地居民的祖辈或者父辈甚至自己就是来自于内地的移民。这种特殊的移民社会使得香港本土意识并没有太多的“乡土情怀”。“香港本土意识”与其说是一种植根于乡土的眷念情愫,不如说是一种人为建构的产物,尽管这种构建在原生意义上并非是刻意的。

  1949年后,中国内地和港英当局都加强了香港的边界管治,内地居民已经不能随时迁入香港。边界的隔离加速了香港社会结构从移民社会向住民社会的转变,“香港人”的概念也在住民社会的转型中逐渐生成。196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出生在香港的本地人已经超过全港总人口的一半,香港居民已经开始摆脱移民色彩,大部分香港居民不再与内地分享共同的集体记忆。③内地的政治变动对于香港居民来说,也不再如过去那般感同身受,而是只是发生遥远“外部世界”的一则新闻而已。与中国内地失去联结,又无法建立殖民者认同,“香港人”的概念陷入被学者称为“双重不可能性”的自我悖论之中。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