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经济的希望在哪里?

http://www.CRNTT.com   2016-04-25 07:44:50  


 
  供给侧改革:避免陷入债务通缩螺旋

  文章介绍,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期叠加”,今天为什么如此困难呢?正是因为我们处于“三期叠加”这么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经济增速换档期、经济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增长动力的重大调整和变化,因此我们需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三期叠加”和新常态解决的是“怎么看”的问题。

  去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说应对当前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可以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需要区分供给改革、政策调整、转型升级和更新换代。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需求侧存在很多问题,供给侧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在供给侧,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因此强调供给侧。供给侧的问题不是总量的问题,粮食连续十二年增长,工业品普遍产能过剩,所以供给侧的问题不是总量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的问题。

  怎么解决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呢?没有办法,只有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这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这不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用改革的方法来消除供给侧所存在的制度性障碍,从而增强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调整。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政策调整,它不同于企业的转型升级,也不同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它强调的是改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持续壮大,居民消费升级呈现个性化、高端化、服务化的态势。在国内传统需求收缩和外部需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供求矛盾转变为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我们一方面看到严重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过去五年中国人每年在海外的消费都是一万亿人民币,所以一方面是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是供给不足。数量过剩与品质不高并存,传统、低端和无效供给过多,新型、中高端和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集中在供给侧,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消除这些障碍。

  增长阶段转换的本质是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再平衡。我们只有实现了再平衡,我们才有可能完成增长阶段转换的任务,我们才有可能在中高速的平台上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大量过剩产能未能有效退出,供给大于需求导致竞争日趋激烈,过度竞争、恶性竞争,导致工业品价格持续负增长。到今年3月份PPI持续负增长47个月,企业利润滑坡,债务负担加重,债务通缩螺旋,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什么叫债务通缩螺旋呢?我这个企业过去销售收入一个亿,银行贷款两千万,这个债务水平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降和通缩的后果是,销售只有五千万了,但是债务仍然是两千万,债务负担明显加重。负担加重以后,企业被迫变卖资产,偿还债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负债加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会死亡,风险不断向银行传递和集中,当银行面临越来越高风险的时候,只能被迫收缩信贷。银行收缩信贷,企业和个人得不到银行的资金支持,需求会进一步萎缩。由此,价格会进一步下降,通缩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这又造成企业的债务负担会进一步加重,这就叫债务通缩螺旋,是一个恶性循环。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恶性肿瘤”,必须痛下决心施行“外科手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宏观管理必须重视供给与需求的有效结合,在保持总需求基本稳定的同时,转向以供给调整和结构改革为主。这是去年年底我们给中央的建议,当时我们没有使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说法,用的是供给调整和结构改革,后来中央把它浓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出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文章指出,需求侧大幅度萎缩,由此带来普遍严重的过剩。供给大于需求,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盈利水平滑坡,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大幅度下降,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滑坡。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怎么办?无外乎三种考虑问题的方式:

  第一,我们“踩油门”,让需求侧重新回到与供给相适应的水平,如果需求侧重新回到与供给相适应的水平,我们所有问题不就解决了?有经济学家说为什么下行?咱们再加大力度,四万亿不行,我们拿出四十万亿的刺激计划行不行?让需求重新回到与供给相适应的水平。那样的话,我们今天面临的所有问题都会解决。怎么来看待这样的问题?我们目前还处在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们没有做出深刻的调整,而是通过四万亿的刺激计划暂时度过了难关,为今天埋下了隐患,如果再搞四十万亿的刺激计划,我相信今年、明年的日子会好过的,问题是明年以后的日子还过不过?以后消化起来更困难。过激的刺激政策,是以中国经济中长期崩溃的可能性为代价的,所以更“狠”的刺激政策是不可行的。

  第二,现在需求政策的作用越来越差。习主席说宏观经济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确实如此。每一轮稳定增长,我们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看总账,是得不偿失的。但既然是这样了,需求侧只能放任不管了,但其后果就是第二种情况,需求侧出现短期断崖式的下降,必然会以更多企业的死亡为代价,经济在很低的水平上实现供求平衡,这就是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我们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底线,要避免第二种情况发生,这也是不可取的。

  那么,接下来唯一可选的就是第三种,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障总需求适度扩张。想让总需求重新逆转,增速重新回升,我认为没有这种可能性,但是我们可以防止短期断崖式的下降,保障总需求的适度扩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加大供给侧的调整力度上,促使僵尸企业退出、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引导过剩产能逐步退出。根本的问题在于,什么是过剩产能?谁应该被淘汰?过去我们通常说,小企业应该被淘汰,这是不对的。被淘汰的应该是两类,一个是违规产能,指的是达不到行业的安全、能耗、环保、排放标准的产能,必须退出。第二个是低效产能,低效率的企业,在竞争当中没有能力,或者已经失败的企业必须退出。促进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我们认为应当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活力。2010年以来,当需求侧持续下行的时候,供给侧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已经证明在当今的中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我们很难达到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目的,因此,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一带一路”,企业反映说,原来在这个小国家,就我一家中资企业,我是宝贝,可以随时到总统府、总理官邸去拜访,现在“一带一路”政策提出来以后,中资企业一哄而上,形成了过度竞争、恶性竞争,肥水流入外人田,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我们反思,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呢?最根本的问题是,当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时候,他在国内已经完成了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的工作。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就是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当行业少数几个大的企业具有垄断地位,占有80%以上市场份额的时候,很容易形成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同时,行业内通过不断淘汰落后企业,也是把市场及生产逐步向高效率企业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也就是行业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个过程,才有可能避免过度竞争、恶性竞争。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么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所以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个企业被淘汰,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很难的。资产的处置、债务的处置、人员的安置、转岗再就业、社保的接续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支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讲拿出一千亿,重点解决钢铁、煤炭这两个产业的问题。供给侧减量,压缩产量,减少产能,并通过结构调整、升级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逐步企稳,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恢复,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转型再平衡。

  中国的希望在哪里?

  文章提出,我们看到很多负面的现象:经济持续下行,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日益增多。换个角度,我们还可以看看中国的希望:

  中国人均GDP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我们还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有2.47亿进城农民工需要转变为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权利的市民。怎么解决我们的房地产库存?怎么去库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我们的城镇化率有两个指标,一个叫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现在是56.1%。但是如果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衡量,我们现在还不到40%。如果让大量长期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的人把户口落在城市,他就会去买房子或者租房子。如果2.47亿农民工都去买房子,房地产库存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5600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摆脱贫困。习主席讲,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现在还有5600万人口,年均1150万,好像压力不大,很多省提出我们要在2017年、2018年完成脱贫任务。是这样的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凡是容易脱贫的,过去早就已经脱贫了。现在剩下的人数不多,5600万,那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家里没有劳动力,或者长期有病人,或者脑子比别人笨,没有脱贫能力的,不能简单去除,这个问题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的多得多。

  数百万居住在城市棚户区的居民需要新的家园,从需求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

  每年我们有7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毕业,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要从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配套能力来说,尽管印度、越南的工资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一,但是他在这些方面跟我们比,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新优势与巨大的潜力相结合,我们认为一定会释放出新的活力与动力。

  三个比较,三大机会

  文章分析,从2014年中美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63.4%,占全球比重的13.3%,人均GDP接近八千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七分之一左右。占比,说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中国供给结构和美国供给结构的比较。美国四分之三以上的增加值是由服务业创造的,尽管这几年以来,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大幅度提高,李总理说占住了半壁江山,但是和美国相比,中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有巨大提升空间。

  再看中国的需求结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一个是居民最终消费,一个是政府消费。剔除政府消费,只看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我们与美国相比,差距非常明显。美国有四亿人口,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有14亿人口,是全球成长最快的消费市场,但我认为中国一定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两个亿的指标,第一,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将会解决老百姓面临的没钱可花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解决老百姓不敢花的问题。还有市场体系不断规范,诚信制度的逐步完善,也将对消费的增长产生有利的拉动作用。中国人到海外去买东西已经很多年了,国内的议论也很多,什么原因?难道中国人到海外买东西是图便宜吗?至少我不是这样认为的。我也在海外买一些商品,最关键的原因是诚信。你在海外多花一点钱,一定能买到品质好的产品,而在国内却不一定。

  再一个是城乡结构的比较,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2014年,美国投入了1.6%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同年,中国投入了接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却是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这就是我们与美国的差距。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的、主要依靠投入劳动力来生产农产品的方式在中国已经走到尽头。2013年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全面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价格差距达到50%左右,中国农业变成一个弱势产业。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此提出的建议是,农业政策要从过去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为主的农业政策,转变到以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为主的政策。过去我们的农业政策就是在想办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满足人民的需求,解决温饱问题。怎么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呢?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增加补贴,来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未来我们在农业政策上需要实现这样的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有80%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在过去三十多年,我们把比重从80%下降到了30%,未来我们需要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把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下降到20%甚至20%以下。中国与美国不一样,我们是人多地少的国家,要达到美国的水平,至少短期内看不到效果。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