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两岸产业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

http://www.CRNTT.com   2017-04-26 00:08:31  


 
  2008年前两岸产业以单向转移为主的交流方式,是基于市场动力和两岸关系特殊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台湾制造业长期以代工生产为主,基于跨国公司全球布局要求和生产成本选择,向外转移是必然趋势;而两岸同文同种优势,大大降低了台湾制造业中小企业跨境投资的门槛;两岸长期无法“三通”加快了台商梯次向大陆转移。这种以产业转移为主的交流方式,在全球化加速时期,其对两岸经济发展带来的增长效应和福利效应十分明显:本可能在台湾岛内难以生存的企业在大陆得以发展壮大,拉动台湾对大陆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台湾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台湾贡献了巨额的贸易顺差,提供了大量就业。而且,由于两岸产业发展形态与水准的差异,使两岸企业在大陆形成互补性发展。这种增长效应,使得两岸经济关系在政治僵局下成为两岸关系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获得两岸主流民意的高度支持。

  但同时,全球化背景下两岸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在给台湾带来财富效应的同时,收入分配效应也开始显现。2000-2008年,两岸先后加入WTO拉动台湾制造业加快向大陆转移,台湾外销订单在海外的生产比重自2003年的24%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47%,其中IT产品海外生产比重由47%迅速上升至85.1%。与此同时,台湾家庭收入按五等分最高与最低之比由2000年的5.55倍上升至2008年的6.03倍,此后一直维持在6倍以上。同时,大陆加入WTO后本地产业水准迅速提高,两岸经济与产业发展差距持续缩小,部分领域出现竞争性发展现象。两岸经贸关系虽然不是造成岛内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台湾产业转移的表面现象以及台湾出口与投资日益向大陆集中,加上两岸政治因素,使岛内贫富差距问题逐渐成为政治操弄两岸关系的重要议题。但总体来看,2008年前两岸经济关系的增长效应和福利效应大于分配效应,两岸特别是台湾岛内主流民意支持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特别是开放“三通”,并成为国民党重新执政的重要民意基础。2010年两岸签署ECFA也得到岛内多数民意支持,并对2012年马英九连任成功发挥重要作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