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张铭清:闽南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

http://www.CRNTT.com   2018-01-18 00:11:29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1月18日电(记者 兰忠伟)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日前在福州举行的中华文化发展论坛中表示,深植于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旗帜,并非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够去除。“文化台独”企图削弱甚至切断中华文化在两岸的血脉相融,是刨根抽魂的无知狂妄行为,只会造成台湾社会精神缺失和错乱,严重损害台湾社会心灵和机体健康。

  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把文化提高到事关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强盛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来认识,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深思的。

  张铭清认为,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是生活在厦门、泉州、漳州地区的闽南人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创新的地域文化。闽南滨海的地理环境和外来文化的融入,多元文化的双向交汇的丰富性和特殊性拓展了闽南文化,使闽南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原黄土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色彩和海洋精神。研究闽南文化对于我们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和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张铭清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的交流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人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管理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以发展。闽南文化是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基础上,吸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后孕育发展起来的。闽南文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独特性格和丰富内涵,都体现在闽南人的性格特征,以及建筑、民俗、宗教、艺术、方言等方面。

  他说,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泉州,宋元时期曾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点,曾与100多个国家通商贸易,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聚集地、交汇点,被称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丰富了闽南文化。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繁荣多元。朱熹称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因为这里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摩尼教、拜物教、日本教等,世界几大宗教皆在此并存,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多元文化展示中心”。199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考察“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是全世界四个城市之一。2013年,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泉州当之无愧地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

  张铭清表示,闽南方言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自己的特点。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却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

  张铭清指出,今天,闽南话早已越过了省界、国界广为传播,在台湾岛、新加坡和海外华人华侨聚集地成为交流的“普通话”。据统计,全世界使用闽南话的国家和地区高达5千多万人,是国内使用闽南话人数的3倍多。闽南话甚至同化、取代了一些国家的当地方言而成为主流语言。
 
  “台湾除了高山族外,都使用闽南话。这是从元代开始闽南人向台湾迁移的结果。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听到熟悉的乡音,使用乡音交流,亲切感油然而生。海峡两岸的交流是不是使用闽南话,交流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有关领导要求做对台工作的干部最好能讲、能听闽南话。”张铭清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