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李昌平:“中国难题”与“张五常局限”

http://www.CRNTT.com   2009-02-26 09:31:33  


 
  工业化是从英国开始的,制造业从英国逐步向欧洲、美国、俄国、日本、“四小龙”转移,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工业化、城市化将农民减少到10%以下,最终实现了现代化转型。

  制造业由先发国家向后发国家转移,相对技术含量是递减的,边际效益也是递减的。日本之后,也许再不会有人口大国可以通过承接先发国家转移的制造业实现现代化了,甚至“四小龙”可能是最后的幸运者。因为“四小龙”之后,全球少数人为多数人搞“制造”的局面发生了逆转,变成了多数人为少数人搞“制造”的局面。

  在先发国家搞“制造”,100元GDP可以转化75元国民收入,中国等后发国家搞“制造”,100元GDP只有35元转化为国民收入。拉美、印度等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巨型的城市贫民窟是必然的。中国的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有别于拉美和印度等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病”,即:农村小农不得不依靠其家庭成员进城(农民工)打工收入来维持其“家庭农业简单再生产”,以此避免“无产”;进城农民工不得不依靠“小农家庭经营”维持其安身立命之所,以此避免“无家”。没有农民工,家庭经营的农业制度将不可持续,小农会破产;没有小农家庭经营制度,农民工会没有家,变为无家可归的“流民”。

  很显然,出口导向的现代化战略可以帮助中国沿海地区实现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但不能帮助中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市民化。当越南、印度等后发国家群起争夺中国全球制造的市场份额(或受所谓“金融海啸”影响)的时候,“农民工返乡”就成为必然。

  “中国难题”与“张五常局限”

  不减少农民,9亿多农民为3亿多市民搞饭吃,农民没有前途;减少农民增加农民工,会造成多数人为少数人搞“制造”的局面,农民工(工人)没有前途。这就是“中国难题”。

  如何解决中国难题呢,张五常的办法是废除《劳动合同法》,继续压低农民工工资,维持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最近也力挺张五常,强烈呼吁停止执行《劳动合同法》。如果在50年前,或如果中国只有数千万人口,张五常持有这样的观点,当然不会错。现在是全球低端制造业严重过剩,中国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竞争优势已经部分丧失,越南等许多后发国家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都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一倍多,即便中国农民工再辛劳,恐怕也难维持中国外向经济的竞争优势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