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礼失求诸野”今解

http://www.CRNTT.com   2009-03-25 08:30:03  


学者余世存
  中评社北京3月25日讯/南方网日前登载余世存文章“文明的道路,‘礼失求诸野’”,文章说,“求诸野”并不限于民间,“拿来主义”也是它的固有内容,从商开始,甚至更早,华夏文明就不断学习、师法先进的有用的文明成就;固然,今天的国际环境不同于以前,发达国家经受着考验,但我们仍可以关注它们自我疗救的文明能力、制度优势,“礼失求诸野”,它们的经验乃至教训对于转型中的中国仍是有益的参照。全文如下: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已近两百年。初期的应战,几乎且战且退,从技术、制度到文化等领域,我们的传统在人家的现代化面前一败涂地。经过惨烈的国内外战争、改良、改革、革命、动乱、乱动等社会形态,我们最终确立了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框架,只是个人、国家和社会的现代性价值仍处于探索之中。今天,最近一轮现代化改革也已30年——我们的现代化道路通往何方仍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

  传统社会对礼乐崩坏的应对很简单——“礼失而求诸野”。孔子这样的圣贤都明白,在社会剧烈变迁过程中,要从民众那里获得变革的基础,从民间获得创新礼乐的灵感,以重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模式。这种民本主义的思想是最简单也最伟大的思想。

  我们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性的现代化。它的好处是可以很快地复制出一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但它的负面因素在于,后发现代化难有积累,思想相互攻伐,迟迟不能进入持续不断的社会变迁,呈现出杨小凯所说的“后发劣势”。更为关键的是后发现代化最容易把民众当工具。因此,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知识精英们与民众日益拉大距离:他们的思想是发达国家的思想,有一种近乎媚时的观念崇拜;他们对民间社会的态度情绪化,一会儿无限地仰望,一会儿无限地蔑视;他们对民间避而远之,甚至从发达国家那里学会了如何教训民众。 


【 第1页 第2页 】